本报讯(通讯员 宁人宣 记者 施琛耀)电梯安全牵涉千家万户,关系群众切身利益。7月20日上午,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举行《南京市电梯安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立法听证会,聚焦公众较为关心的如何设置电梯最低保修期、如何规范电动自行车进电梯、如何破解电梯“老龄化”等问题,21位听证会参加人出席听证会,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和意见。
记者了解到,此次的《条例》在立法方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首次会同苏州、无锡开展协同立法。《条例》经过反复讨论、审议,并多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增加了不少备受关注的内容。比如,在破解电梯“久病不治”难题、延长电梯最低保修期、强化主体责任落实、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建立电梯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都有创新内容。
“立法工作协同是推动实现地方人大协同立法的重要途径。今年,南京、无锡、苏州三市都将电梯安全条例列为立法计划正式项目。为提升三市电梯安全立法的效果,探索创新立法协同机制,三地在协同方面做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框架结构和主要制度设计上将达成共识。”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夏德智介绍。
7月6至7日,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南京召开了电梯安全协同立法第一次会议,交流了各市电梯安全立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梳理了共性难点问题。接下来,三市电梯安全协同立法还将分别在无锡和苏州召开第二、第三次会议。
记者了解到,这是南京市人大第一次通过公告报名、公证摇号的方式开展大型立法听证会。立法听证会参加人的确定,严格遵循全程公开透明的原则。7月2日,在南京市公证处的见证下,通过公开摇号产生参加听证的市民代表11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李金凤老人已经77岁。听证会兼顾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主体,听证代表和旁听人中包括了房产、消防、住建、市场监管等职能单位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物业服务企业、电梯检验检测机构以及市民代表,共21名代表。
历时3个小时的听证会,各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据悉,会后南京市人大法制(工)委将在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审议稿,拟于8月初提交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