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中央企业充分发挥影响力带动力和全产业链优势,打出“补链强链延链”组合拳,全力保障产业链稳定,用共赢理念为产业链供应链“赋能”,在保障就业民生、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
□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建斌
经济生产环环相扣,产业链是重要支撑。后疫情时代,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既是一项硬任务,更是一篇大文章。在国资委的强力推动下,中央企业保产业链畅通运转交出优异答卷。
被誉为陕电入鄂“空中通道”的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湖北段前不久正式开工,成为湖北省复工复产后首个启动的重大能源项目。据业内测算,这一工程将直接带动变压器、开关、电容器、避雷器等设备生产规模约12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逾4万个,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超过700亿元。
“我们将全力以赴,在今年10月完成武汉特高压换流站土建施工,确保明年底工程建成投运。”国网湖北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员工俞斌干劲十足。
推进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只是中央企业保障全产业链顺畅运转的一个缩影。国资委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央企业充分发挥影响力带动力和全产业链优势,打出“补链强链延链”组合拳,全力保障产业链稳定,用共赢理念为产业链供应链“赋能”,在保障就业民生、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
聚焦问题补链 打通产业链堵点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资金压力陡增,存在“断链”风险,可能造成整个产业链运行不畅。
“除保供应、稳生产,中国建材在网上召开150多位供应商动员大会,为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服务,缓解中小企业现金流短缺困难,确保了产业链不出现断层。”中国建材董事长周育先介绍说,一季度为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商户减免租金1877万元,全年预计减免和缓交金额在3200万元以上。
一段时间以来,为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商户减免租金,成为中央企业的首选项。中国石化为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1.39亿元;中国电子旗下中电光谷减免中小微企业部分租金和园区服务费共计2000万元,其中湖北省内的10个园区减免金额约1500万元;华润集团所属华润置地减免全国各商业项目商户租金约10.2亿元,惠及全国约14000个租户,华润万家对全国商超商户累计减免租金1.3亿元。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透露,针对在疫情中产业链暴露的一些缺位、短板、弱项问题,中央企业梳理存在主要困难,着力打通产业链堵点、畅通痛点、补上断点,帮助解决物流运输、资金周转、消费下挫等难题,助力产业快速恢复正常运转。
交通运输是经济运行的血脉,做好交通运输组织保障,是推进全产业链协调运行的关键环节。
“1300多艘船舶持续正常运营,1000多家企业全面复工复产,航运、物流、港口、货代、船代等全线接力,坚持7×24小时作业和服务。”中国远洋海运董事长许立荣透露,为防止交通运输受阻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冲击,中国远洋海运充分发挥全产业链贯通优势,船队和全球航线服务始终不中断,全力确保我国外贸进出口运输和国际贸易物流“生命线”货流通畅。
协同合作强链 辐射带动上下游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疫情影响下,如何稳产业链,国资委主任郝鹏提出的要求是,发挥中央企业产业龙头牵引作用,打通供应链、协同上下游,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作为全产业链的农粮企业,中粮集团充分依托产业链优势,创新手段、加强协同,积极带动上下游复工复产、共同发展,通过一系列“组合拳”,给合作企业吃下稳定发展的“定心丸”。
5月26日,中国石油与中国海油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开展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互利共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二者强强联手意味着,我国油气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为确保能源产业链稳定,疫情期间,中国三峡集团与山煤集团以煤为“媒”,实力演绎产业链上下游抗疫保电“最佳拍档”。
还有不少中央企业推进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全产业链顺畅运转。
“昆明文笔山二期风电项目如期投产”“黑龙江威虎山二期风电项目如期投产”……中国大唐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复苏,在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优化新能源材料设备的采购与管理,加快数字化采购平台的完善与协同,推动更多上下游企业从困局中走出来。
为重振经济引擎,中央企业紧紧扭住产业链协同这个牛鼻子,深化开展上下游、企业间、企地间等合作,辐射带动上下游,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助力经济蹄疾步稳向前进。
创新升级延链 提升产业链价值
在干净明亮的集控室中,智能控制系统运用“互联网+”技术,让水厂从取水、制水、加压送水,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并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调整各项生产数据,实现全过程智能制水……这一幕,发生在中国电建投资建设运营的四川乐山夹江青衣水厂。
作为在电力工程、基础设施和水生态与环境领域具有完整产业链体系的中国电建,发挥产业链优势,积极投身“新基建”领域,扎实推进特高压电网、轨道交通、5G建设、水生态与环境等领域的一系列项目建设,为国家“新基建”贡献“电建力量”。
借力新基建东风,中央企业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延伸、转型、升级,努力做好新基建产业链的投资者、研发者和建设者,不断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价值,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
例如,5月29日,中国移动发布5G医疗边缘云1.0产品,助力医疗信息化产业的扩展和升级。这是业界首个采用云网一体架构的行业5G智能边缘云平台,可一站式满足医疗行业的连接、计算、存储、中台、业务、安全等核心能力需求,提供可管可控的专属云网一体服务。
6月11日,航天科工部署完成“丝路海运”自动气象观测站。这是航天科工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港口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细化服务,转换科技服务形式,延长信息服务链条,对厦门港九节礁特殊的气象数据观测需求,量身定制一型海岛气象站。
6月13日,国内首个火电物联发电5G宏基站在国家能源集团国电东胜热电完成基建、通电、调试,正式接入核心网,标志着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进入5G+智慧企业建设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