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2021-03-23 14:00:00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3月20日,为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我国首家涉外法治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涉外法治高端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功举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揭牌仪式

据了解,该研究院旨在依托学校和法学院学科传统优势,强化涉外法治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问题研究,推动涉外法治国家智库建设,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努力培养大批服务于我国涉外法治建设实践需要的一流人才队伍,为提升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和全球治理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鸣起,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宋德民,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黄进,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利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蒋庆哲,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四宝,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秘书长田昕等出席论坛并致辞。

涉外法治研究院成立大会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敬波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蒋庆哲,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鸣起,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陶凯元,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宋德民先后致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蒋庆哲在致辞中首先对莅临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蒋庆哲书记指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的成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新成立的研究院将围绕涉外法治这一研究中心,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这一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整合外语学院、英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等学院的相关学科和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做好涉外法治研究这篇大文章,服务好国家对外开放和战略。”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在致辞中表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的成立,充分体现了学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思想的高度自觉,也体现了经贸大学为国分忧的家国情怀、敢于啃硬骨头的担当精神。”并对涉外法治研究院的成立和首届高端论坛的开幕表示祝贺。他认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对于推动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对于促进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贯通、对于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推进全球治理变革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鸣起在致辞中说到:“中国法学会与对外经贸大学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法治研究中心在2017年被认定为中国法学会的法治研究基地之一,是中国法学会目前有关“一带一路”法治研究的唯一一个基地。该基地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对增强国际舞台的中国声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对外经贸大学学科优势成立涉外法治研究院,对进一步促进涉外法治研究集聚力量、提供平台、服务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介绍了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提升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和运用水平、完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深入开展国际司法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举措。她指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涉外法治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法律人要胸怀“国之大者”,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为涉外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陶凯元强调,要坚持法治先行,不断完善我国涉外法治体系。要树立战略思维,积极参与国际法治合作和国际规则制定,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发挥积极作用。要立足长远发展,全面做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涉外法治建设培养和储备更多优秀人才。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宋德民在致辞中指出:“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方面,对外经贸大学发挥自身优势、特长成立涉外法治研究院,并举办涉外法治论坛,非常及时。希望学校的这一举措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推动有关高校加快法治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嘉宾致辞环节结束后举行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揭牌仪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梅夏英作主题报告,介绍了涉外法治研究院的成立背景、定位和使命、工作机制和工作内容等。梅夏英院长表示,涉外法治研究院将全力推动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问题研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高涉外法治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为涉外法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的第二阶段为首届涉外法治高端论坛的主旨发言环节,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梅夏英主持。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利明对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提出四点建议: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首先要加强主体意识,夯实本国法基础,注重本土法治资源的研究;重视比较法的教学,这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建立国际视野,并高度重视未来法治的教学培养。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黄进首先点明了涉外法治和涉外法治人才的概念,并指出现有的涉外法治人才储备远远不满足于新时代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实际需要,指出了几点当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问题,并强调要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需要夯实学生的国内法基础,同时需要尽快构建国际法学一级学科专业,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平台。

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四宝首先阐述了涉外法治的内涵,他认为涉外法是架在国内法和国际法之间的桥梁。关于如何高效地运作涉外法治研究院,他认为需要在“六个一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同时重视涉外法治教学和教材的建设,实现科学实验与教育教学之间的良性循环。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秘书长田昕表示,开展涉外法治研究需要把握五个方面:一是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站在涉外法治全局和战略高度,增强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四是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实现相互衔接、有机贯通;五是有效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规则体系和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天下午,首届涉外法治高端论坛的专题讨论环节继续进行。几十位来自涉外法治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涉外法治问题研究”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这两项重要议题展开了深入、详细的讨论。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符香凝

编辑:任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