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南京市六合区积极发挥基层社会治理“一网五联”法治服务体系作用,依托全区 821个网格,以网格党支部为中心,推动网格员在网明责、社区民警在网执勤、机关干部进网报到、志愿者进网服务,吹响网格化联防联控“集结号”,真正将“集中力量办大事”落实到神经末梢,“联”起六合上下同心抗疫的磅礴力量。
党旗下,“主心骨”迅速集结
“党员是主心骨,关键时刻必须先上!”自接到全员核酸检测任务起,龙池街道新集社区第一书记姚正江迅速动员社区党员干部启动筹备工作,凌晨2点到家后仅休息了3个小时便再次赶到现场查漏补缺。
连日来,竹镇镇送驾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小奋几乎每天都要接百来个电话,或是询问核酸采样点排队情况,或是提出需求……“能满足尽量满足,我们解决不了的及时反馈。”他声音嘶哑,却无比坚定。
“3个小时后,我们在村部等你来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采样,不‘检’不散。”7月25日凌晨2点56分,马鞍街道河王湖村党总支书记刘春雨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纵观六合各小区、自然村、交通查验点、集中采样点以及各类志愿服务站等任务点,随处可见鲜红党旗,“疫”线有我、请党放心的党员志愿服务队标识也尤为醒目。
当然,“主心骨”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冲锋在前,还体现在人民至上的细节中——马鞍街道党工委成立党员先锋队,开设 6 个流动采样点,为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检测服务;因驻园企业工作人员很大一部分非本地人,六合高新党工委统一安排大巴车带领企业人员赴核酸检测采样点,党员干部全程陪伴服务;考虑到酷暑难耐,雄州街道观滁社区党总支组织为等候采样的居民们准备了绿豆汤、矿泉水、人丹等防暑降温物资。
防疫期间,六合区全区党员干部带班,广大党员亮身份上岗,坚守在“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凝聚出了共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网格里,“集结号”响声回荡
得到六合区委组织部关于干部下沉抗疫一线的指令后,六合区委研究室党支部立即与结对的竹镇镇竹墩社区取得联系。当天下午,郭六根等同志便驱车前往社区“向网格长报到”。尽管每天开车往返六七十公里,全员核酸检测期间忙到深夜是家常便饭,郭六根却认为非常值得:“能为大家分摊一些重担,便很有意义。”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当六合821个网格党支部同时吹响集结号时,得到了来自六合区全区各条战线的积极响应——3000多名教师分两批走进网格参加志愿服务;240多名南京医科大学等院校在读的返乡医学生踊跃报名,经专业培训后参与全员核酸检测工作;62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前往结对社区集结,迅速进入基层发动宣传员、小区防控守门员、居家隔离服务员、对接资源协调员、驻企服务联络员“五员”角色……
7月21日以来,六合区全区10490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与医护人员、街镇干部、社区工作者拧成“一股绳”,奋战在防疫第一线。
解决了“人从哪里来”,还要解决“去了干什么”。六合区为每位网格员配发工作手册,围绕重点人员排查核实、居家隔离管理、全员核酸检测组织引导等5方面内容,固化16个工作流程;为每位现场采样人员配发注意事项,清晰罗列采样期间秩序维护志愿者、登记员、采样以及标本转运人员需要做的事项。“有了这两个小本子,大家对于要做哪些、该怎么做了如指掌,忙得更有效率。”雄州街道桥西社区采样现场工作人员许乃庭说。
马鞍街道马集社区网格长包明国感慨道,核酸检测采样期间志愿者们都很疲累,但大家展现出的“拼劲”被居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科技中,“大数据”精准护航
疫情发生后,迅速找到并控制风险源,做到可知可控、阻断传播、精准防控,成了当务之急。
按照“底数要清”的防控要求,六合公安分局指挥调度大厅与时间赛跑,借助“大数据”手段24小时不间断梳排重点人员,累计梳理出了多达十万条相关信息数据。六合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社会和社区工作组相关负责人陈启东说:“我们有40余人信息核查专班通宵达旦地对手头信息进行初筛,然后将更为精准的信息移交社区工作组。”
如果说“大数据”为实现疫情“可知可控”精准护航,那么“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模式则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堵漏堵疏。
雄州街道桥西社区民警组长陈吕伟和华城名府小区8号网格员杜婷婷是社区工作组的工作搭档。连日来,他们按照区里下交到社区和网格的排查人员名单确定到户,再逐个上门联系核实。“有没有去过禄口机场?”“待了多长时间?”这是两人每天都要重复无数遍的话。
在基层治理“一网五联”机制作用下,由网格员、社区民警、调解员、专职辅警、协管员等组成的“流动平安哨”,发挥熟悉网格情况的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数以万计的下社区矫正人员信息核查,第一时间实现对重点人员的隔离管控,为六合区全区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