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司法局深耕大运河内涵、拓展外延,将法治文化带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总体规划》和《常州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先导段专项规划》,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法治实现有机串联,扩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的历史承载力和现实影响力,提升法治城市建设品牌效应。
一是借助“人文阵地”,打造法治景观集群带。通过挖掘丰硕的常州法学名家资源,抓住青果巷、篦箕巷等重要节点,打造奔牛古镇、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一批内容互补、各具特色的法治名人纪念馆、博物馆。完成青果巷街区“史良故居”的高规格展陈,建成全国首家非公经济法治护航中心,为3万多家非公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法律产品。市水利局建立大运河记忆馆,依托已建成的5个国家级、7个省级水利风景区精心打造水法特色主题景区。武进区建成企业法治文化示范点16个,实现镇(街道)全覆盖。市法宣办联合监委、检察、卫健、税务等单位,依托运河边众多公园和125公里的生态廊道绿道,建成消防、家庭与健康、税收、检察文化等10个部门法主题公园和一批法治亲水慢道。
二是紧扣“名人资源”,打造法治惠民样板带。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带蕴含的诚信、廉政、法治、名人资源,提炼更加生动、有感染力的运河故事,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作更多有筋骨、有特色、有温度的法治文创产品、作品和旅游线路。整编出版记载新中国首任司法部长史良等18位常州籍法学的《新编常州法学名家》。举办首届常州法治文化节,法治动漫微电影征集、少儿法治书法展览、原创法治歌曲大赛、法治锡剧巡演等一批法治文化活动品牌各具特色。利用新兴媒体加强宣传教育,“民警李建国”系列普法微视频得到中政委等官微点赞。在连续九年举办“走大运”群众步行活动和第三届运河文创节融入法治打卡等法治元素,深受市民喜爱。
三是突出“法治实践”,打造基层治理示范带。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为法治文化带法治化进程提供保障。将“五区同创”基层法治创建行动融入法治文化带建设之中,全面深化基层依法治理进程。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博济科技园将法治理念贯穿工业遗存改造环节,开设法治书屋、义工律师值班室,植入法治雕塑,打造全新的“常州法治文化新码头”。南大街“双桂坊”美食街依托放心餐饮、诚信经营的全国名牌,在道德讲堂中传播法治文化,让享受美食的群众乐于接受法治熏陶。引入“新乡贤”开展村(社区)“三治融合”实践活动,打造“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特色田园乡村,“民生茶社”“晓婷广场说事”“社区管家”“19点议事厅”“民心茶室”等一批基层法治建设品牌得到《人民日报》《法治日报》专题宣传报道。
常州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