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钟楼区司法局运用法治手段探索以“党建引领、法治助力、物业管理”三位一体为方向的小区治理新模式,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形成“调和、调顺、解忧、解难”的纠纷调解模式,以法治助推红色物业,打造老旧小区共治共享新模式。
一是红色物业内搭建法治网格,法治力量与改造质量双提升。进一步加强红色物业平台建设,协助建立健全居委会、业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等工作方针,完善多方协同、多方联动方案。在引进物业公司后,司法所联合结对律师事务所,专门组建了“红参谋”法治智囊团。智囊团主要由街道一批基层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群众基础的老同志组成,进一步发挥其独特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为小区改造工作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司法所联动社区,为社区在矛盾化解、普法宣传等法治工作贡献力量。挖掘培育干部群众中的法治力量,根据改造需要扩大了“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学法中心户”等队伍,他们不仅很好地协助完成了入户宣传、政策解读等工作,更是成为民情民意的“收集员”,居民反馈的“传声筒”。从而实现改造民主建设有机制,民意反馈有渠道,民生问题有办法,为老旧小区改造的扎实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是红色物业内成立调解工作室,法治品牌效应与物业调解效能双提升。为了更好地解决老旧小区“改易管难”的局面,区司法局与街道共同签署“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活动”结对共建协议书,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也随之正式揭牌。街道司法所与结对律师事务所也正式进驻社区“54321”物管中心,通过定时定点值班、电话热线和网上解答相结合的方式,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也让更多的法治力量共同参与到小区发展的各项事务中,不断应对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矛盾,满足群众多元、高效、便捷的解纷需求,“54321”工作法在实践过程中也得到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5分钟内做好登记,40分钟赶到现场,小问题3小时内解决,复杂问题2天给出方案,1星期内做好回访)。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的成立不仅能提高红色物业管理能力特别是弥补矛盾纠纷调解方面的不足,也让“红色物业”公正办事,为民解忧的形象深入人心。
三是红色物业内形成议事机制,法治工作者能力与小区治理能力双提升。为了更好地发挥小区管理中的法治力量,钟楼区司法局联合街道主管部门、社区党委、党员代表、楼组长、居民代表、律师共同召开“老旧小区管理”民主议事会与“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一方面街道司法所分层次分类别为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物委会)和居民开展讲座、座谈会等形式的培训会,学习《民法典》《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全面提升社区、物业工作人员和居民的法律素养。另一方面通过法治积分项目,司法所鼓励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民主议事中来,大家一起“说一说”、“议一议”,并在社区与律师的协助下一同拟定改造后的居民公约,最终形成大多数居民认可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法治建设与物管工作的良性互补,物业服务可通过法治工作“条线”串联起千家万户,法治建设亦可通过物业企业的基层管理发挥触点优势,从而实现“同频共振”。
(常州市钟楼区司法局 贾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