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天宁区以法治天宁建设为总抓手,积极探索多频联动的“3+”新模式,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深化“治理+”,拓宽援法议事新路径。天宁区始终坚持将援法议事工作与群众诉求相结合,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普法讲座、法律咨询、以案释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辖区居民对援法议事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新建初心学堂、乡村振兴服务站、丰北传承馆、杏会初心等6处精神地标,依托地标充分发挥党群议事作用,搭建“小院议事厅”乡村共治平台,在“议事桌”上高效汇聚民意、吸纳民智,快速有效解决村内大事、难事、烦心事。打造“红荷好‘丰’景”党建品牌,选优配强乡村干部队伍,创新“1+3+N”管理模式,即1支村“两委”干部队伍+3支志愿服务队伍(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队)+村民,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服务856次,有效提升了援法议事水平。
落实“制度+”,构筑基层治理新格局。完善“乡风文明”积分制。以户为单位,依托五级党建网格与“丰北村乡风文明智慧管理平台”,通过“第三方考核—发放积分卡—评分—积分兑换大礼包”形式,经过民主程序,充分发动激励村民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在网格内发现并帮助解决乡村治理问题事务126件。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依托“小院议事厅”阵地优势,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制定丰北村村规民约、村民公约等,让村务更公开、更透明、更阳光,保证村民对重大事务事前参与、事中介入、事后评议,最大限度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真正发挥村民自治作用。贯彻“一日双巡”制度。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工作优势,落实“一日双巡”制度,更好地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促和谐,通过群防群治、网格精细化管理,累计在巡查中发现各类问题隐患1000余件、收集村民诉求300余个,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全方位提升。
助推“乡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进一步深化群众性法治创建活动,规范文明行为,培育文明乡风,丰北村不断加大农村普法力度。一方面,积极培养村“两委”干部、网格员成为基层“法律明白人”,提高基层干部依法治村水平。另一方面,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精心打造丰北村法治文化长廊、农村援法议事工作站等普法阵地,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将法治乡村建设与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建成荷塘月色、星空露营、四大名捕观景台,两年来累计接待参观考察2万余人次,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天宁区司法局 宋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