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钟楼区司法局积极推进“法治小区”建设,从三方面发力,靶向聚焦社会治理基础单元,为全面依法治区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共建共治,融汇法治“聚能环”。该局积极推广“1+5+N”模式,打造一个智慧平台、组织动员中心、网格服务中心、社情民意中心、矛盾调处中心、法治宣教中心等多个模块,促进优势互补,为基层依法治理赋能增效。在原有的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积极引入律师服务资源与物业服务企业深度对接,形成小区“自治规范+第三方”力量,聚焦小区治理重难点,邀请律师一起研究制定包含小区居民公约、小区管理规约。根据小区自治规范,定期召开居委会、物管会与物业公司的三方联席会议,社区、居民、物业共商、共谈、共决,已经解决乱堆乱放、乱停车、乱排污、充电桩不足、搭建违章建筑等10余个“老大难”问题。去年,参与创建的小区均已完善小区组织架构,并制定自治规章,助力基层治理有序开展。
二是分类施策,绘就法治“新图景”。该局对安置房小区、商品房小区与老旧小区分类施策,针对性满足居民的法律需求积极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打造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形成不同的法治风貌。松涛苑小区打造援法议事“涛声园”广场,将法治元素融入公共设施,设置学法专栏、“法治小区”活动展示和援法议事区,通过漫画、视频、问答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小区居民普法。河枫御景小区将儿童纳入普法“新力量”,组建由儿童主导的议事会,并开展儿童学法活动。随着法治文化持续浸润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并使居民的法治素养得到提升。大批“村民”过渡到“居民”,很多“陌邻”变成了“睦邻”,一众“老破小”逆为“想居”。
三是整合资源,打造法治“生态圈”。该局在创建中不断融合多元元素,借助各部门和板块力量,采用“法治+N”模式,探索“法治+AI社区”“法治+信托制物业”“小区法治e站”等创新小区治理的新措施,全力打通社区治理“微循环”,积极破解小区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脏乱、邻里纠纷不断等“常见病”,让小区旧貌换新颜。在梧桐苑小区架空层改造过程中,社区组织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等力量开展释法说理,普及“小区公共用地属于业主共有”等相关法律法规常识,让居民认识到私自占用公共用地是不当行为,最终完成400余处私搭隔断的拆除改造工作。随着法治小区创建的不断深入,各个小区的组织架构更加完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法律供给更加充足、治理成效更加显著。
钟楼区司法局 贾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