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钟楼区聚焦乡村未成年人法律需求,以法治短视频、网课宣传、网络直播、现场宣讲等多种形式,打造符合村镇区域特点、乡村未成年人群体需求的法治产品,为乡村未成年人青春之路保驾护航。
阵地融合,找准未成年人关注的突破点。针对当前新媒体应用逐渐普及化、低龄化的趋势,系统规划乡村法治宣讲工作,将数字化、可视化、多元化作为重点打造方向,进一步整合团队资源,建立长效机制,细分普法规划。在打造本地“‘繁星’未检宣讲团”普法品牌的基础上吸纳“钟检订制”文化团队,在原有“反校园欺凌”“防性侵教育”“网络诈骗”等五大专业普法宣传组的基础上,增设“法治进乡村”普法组,专门负责涉乡村类法治宣传工作。出台《关于开展法治进乡村巡讲活动实施方案》,对宣讲团成员遴选、宣讲规划、统一课件作出具体规定。突出乡村特色的法治文化产品打造,在传统普法宣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策划微电影、情景剧和主题微信,加强影视编导和拍摄剪辑技术培训,以订制短视频作为普法主攻方向。
双向订制,把握基层乡村实际的切入点。为确保法治产品符合乡村特点、契合乡村青少年及家长群体需求,通过主动履职和“需求点单”两种方式,双向订制普法产品。一方面,结合办案中发现的涉乡村未成年人保护焦点、难点问题,主动选定普法主题。如针对该院办理的一起乡村职业学校校园欺凌案件开展调研,发现校霸、村霸现象依然是困扰该地区青少年成长的问题之一,遂组织该校学生旁听庭审接受现场法治教育,拍摄普法情景剧《三霸覆灭记》,组织8所村镇中小学10000余人次师生集体观看,并在微信、微博等平台广泛推送,引起各界重视,被全国扫黑办评价为“现象级”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与村镇社区、学校的工作联系,根据学校、家长、学生反映的现实需求,及时提供订单式法治宣传。如针对乡村某中学反映的留守少年群体家庭教育缺失、存在问题行为的情况,创作家庭教育微电影《爱的家长会》,深入辖区11个村,以“露天影院”的形式在乡村学生、家长及中老年长辈群体中播放。发布后35分钟阅读量即突破10万+,进一步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共鸣。
多维延伸,打造普法效应辐射的增长点。积极拓展空间、时间及受众群体维度,契合乡村生活、基层治理现状订制普法路径。针对村镇居民区及乡村学校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传统普法宣讲覆盖面不够广的问题,采用制作网课、开通网络直播的形式突破空间限制。如制作动漫网课《依法带娃时代,为人父母的法律必修课》,开通网络直播节目《保护少年的你—未成年人普法专场》,进一步拓展了乡村普法覆盖面。针对传统工作日法治宣讲受众面窄,核心家长群体因外出务工导致宣传教育度不足的问题,开辟周末“流动家庭教育指导站”,开展法治宣传6场,吸引共计800余人次参与,突破严肃的讲堂式宣讲模式,订制主题PPT,穿插使用趣味问答、场景模拟等互动环节,让未成年人法律知识更易于接纳和普及。针对乡村地区法治意识相对较为薄弱,而未成年人保护需学校教职员工和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者更多关注的发展趋势,开展“强制报告制度主题宣传活动”,深入乡村地区中小学、酒店旅馆、医疗机构发放强制报告主题海报,在村社区启动集中赠送仪式,发放主题海报400余份,乡村覆盖率达100%,并为乡村小学教职工订制法治讲座,开展法治讲座8场,服务教职工1000余人,重点介绍强制报告和入职查询制度。精心制作主题微信《让强制报告制度照亮“隐秘的角落”》,结合宣传册发放、现场宣讲等多种形式,形成立体化传播效应。
常州市钟楼区司法局 贾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