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以来,常州市钟楼区积极探索研究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社会治理之路上的新模式,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满足感和获得感。
党建引领凝聚法治“新合力”。党建护航法治工作不脱轨,以党建引领释放社会法治的“强大磁力”。始终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统筹推进、谋划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落实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全面有序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建立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专班,党员干部带头学法、用法,使“党建+”成为推动重点项目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拓展、法治乡村振兴的高效催化剂。村(社区)、各部委办局主动融入社会法治建设,汇聚多元化推动合力,凝聚社会的最大合力,以全区上下“一盘棋”的高度责任感推进社会法治工作,确保法治建设在党建引领下每一步工作都能有迹可循更有法可依,切实保障法治建设工作的不脱轨。在抓实网络网格上持续发力,重构“党建+网格+法治”模式,建立“网格支部”762个,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阵地建设开启法治“新图景”。打造新的法治建设阵地,融入法治理念。在原有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整合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审批局、建设局等多部门联动入驻,确保“一站式”问题处理和社会服务落到实处。在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的基础上,细分“楼”“院”“巷”三级微网格,将网格从“主动脉”延伸至“毛细血管”,打通公共法律服务“神经末梢”,增强法治服务实效。开展庭所共建,人民法庭与司法所形成合作机制,开展联动联调合作,构建协调联动、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纠纷化解综合平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系统化、精细化。积极培育博爱盈心法律工作室、老沈调解工作室等地方法律服务品牌,运用法治手段破解社会矛盾、化解群众纠纷。同时,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椿芳书苑设立“椿芳法律明白人”培训基地,让“法律明白人”活跃在村社的各个角落,发挥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为乡村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真正打通法治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努力打牢化解矛盾纠纷的基层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转化为现实图景。
社会参与奏响法治“新合唱”。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抓住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凝聚治理合力,建立区域共商、共享、共管“三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政府、村(居)委会、社会组织、经营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各类群体“跨界”融合起来,探索以村(社区)、社会组织、专家团队、社会智库等多方联动的形式吸引居民群众参与社会法治建设,借力发力激发社会法治建设新的生命力。充分发挥“援法议事”的引导作用,听群众心声、解群众纠纷,在“聊天谈心议事”中,构建乡村“自治之美”。部署法律顾问对服务村居的村规民约进行合法性审查和规范化指导,确保合法合规率达100%,截止目前,人民调解管理平台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246起,调解成功3246起,实现治理方式由“政府独奏”向“社会合唱”转变。(常州市钟楼区司法局 贾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