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非遗+普法”探索法治宣传新路径
2024-09-03 10:33:00  来源:法润江苏

今年以来,溧阳市司法局充分利用地域特色非遗文化这支“源头活水”,创作了既具有本土非遗特色,又寓法于教、寓教于理的法治文化精品,用普通老百姓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将普法宣传融入非遗艺术之中,探索“非遗+普法”的法治宣传新路径。

注重群众需求,推动“非遗+普法”精品创作。溧阳市司法局积极培育活跃于普法一线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将其纳入“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等队伍中进行重点培育,鼓励国家级非遗蒋塘马灯舞、省级非遗泓口丝弦、太平锣鼓等走进学校、走进村居,开展非遗法治文化活动。自编自演的泓口丝弦原创歌曲《普法路上》、皮影戏《反诈防骗 青春同行》等节目,在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宣传月等法律法规宣传重要时间点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能精准聚焦群众需求,传播法律知识,从“灌溉式”普法模式逐渐向文化传承、精神浸润、人文渗透的“交互式”转变。

注重普法创新,开启“非遗+普法”独特体验。为推动法治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合,溧阳市司法局主办的普法小记者公益行活动走进上黄镇、戴埠镇等地,数十名普法小记者和普法志愿者们一起亲手制作印有法治溧阳logo、民法典宣传标语的掐丝珐琅画,制作皮影人物并演出皮影戏《反诈防骗 青春同行》,共同打卡“非遗+普法”新体验。同时,录制“普法小记者课堂”视频,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传播,播撒法治种子,点亮青少年的法治梦。开展“非遗+普法”研学活动,青少年现场体验明砖制作工艺、了解非遗文化的同时,学习法律知识、感受法治之美。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普法新模式,让法治精神落地生根。

注重地域特色,扩大“非遗+普法”法治温度。溧阳以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法史文化和非遗文化的方式,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尚法的良好氛围,让法治建设更有特色、有温度。乌饭起源于溧阳民间目连救母的故事,是省级非遗技艺。利用本地乌饭文化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法典宣传,教导人们赡养老人不仅是道德规范的要求,还是法律规定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被誉为“中华第一诗”——孟郊的《游子吟》,堪称人类讴歌母亲的纪念碑式作品,溧阳以此省级非遗民间文学故事为切入点,通过电影放映、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宣传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相关法律知识,以法治体现道德力量,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此外,溧阳市司法局还精心打造了“以案释法”数字普法项目——《孟郊断案》系列动漫,目前已播出14期。以曾任溧阳县尉的孟郊作为“断案”主人公,结合法律法规,聚焦社会热点案例,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生动鲜活的故事情节和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难靠法。

溧阳市司法局 王婧

编辑:舒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