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钟楼区司法局不断创新普法工作模式,探索“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普法形式,构建新时代普法宣传新格局,
“场景式”推广,解锁普法“新姿势”。让法律知识走出书本,真正融入百姓生活。突破传统普法模式,以“场景化体验+数字化赋能”为核心,让法律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各类新式互动式法治课堂、法治心理情景剧等别开生面的形式一一涌现。其中,西林街道为在校学生推出“法治之路”实境体验思政课,开辟了法治实景式体验线路。位于西林街道附近的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周边1千米的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挖掘场馆独特的育人内涵,组织学生开展沉浸式的体验活动,与实践结合、通过实地行走、亲身体验和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法治的力量。同时也进一步将法治融入家风家教。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学生成为法治宣传的新力量,赋能普法宣传“受众”转为法治建设“授众”,由“自然传播”转为“自发传播”,以“小家”促“大家”,带动每个家庭成员共同践行法治精神,推动法治家庭、法治学校、法治社会的建设,推动法治教育的新样态的形成。此外,通过“法治+”深度融合,提升普法效果。邹区镇推出法治乡村游学线路,找准法治与文化、旅游、生态深度融合方向,解锁乡村旅游新玩法,通过实地游学,积极推进“安兔学法”品牌法治阵地建设,让游客全方位感受美丽乡村——安基村的法治文明风范。通过法治文化学一学—、法治故事说一说、普法基地观一观、法治知识赛一赛、普法讲团建一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强化体验效果,让游客用脚步感受法治乡村的独特魅力。
“靶向式”推进,普法“新突破”。聚焦推动重点工作、满足群众需求,针对不同群体需求,从普法宣传教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入手,精准编制并实时更新普法“菜单”,提供“定制式”“递进式”普法服务,推动普法工作有力度、有温度、见深度。针对村、社区居民,打造“流动普法站”。定期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重点围绕群众切身利益和关心关注的问题,以反诈防骗、邻里纠纷、债务纠纷、老年人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现场说法,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针对企业,聚焦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的法律需求,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为企业“量身定制”讲座内容,讲解劳动合同、工伤保险等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合同风险筛查、劳动争议预防等“法律健康检查”,从源头减少纠纷。针对青少年群体,并结合其心理、生理等特点,找到学生们现在最需要的法律知识。通过“订单式”精准对标,为其“量身定制”法治课程“套餐”,真正把“我讲你听”变为“你需我讲”,让学生们能够实实在在掌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学会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的第一时间,向家长、学校和社会求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真正起到良好的普法宣传效果。
“数字化”赋能,打造普法“新生态”。打通“传输神经”。形成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推进普法信息在各类终端设备上的占比,推送《民法典》、反诈宣传、安全生产、禁毒宣传等主题普法微课堂100余期,真正使互联网变成普法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探索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研发线上普法产品,不断丰富研发实践。聚焦智慧城区、智慧社区建设,依托智慧北港数据港,实现了普法工作与街道、社区工作数据信息共享,对接综合执法、建设、物业、治安等社区日常事务中的普法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实现了普法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覆盖“末梢神经”。加大普法文化作品创作,家庭教育普法剧《爱的家长会》引爆网络,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聚焦反有组织犯罪法的情景普法剧《三霸覆灭记》成为“现象级作品”;防范非法集资题材的微电影《都挺好》、防范校园欺凌普法教育情景剧《青春不沉默》在辖区各大社区巡回展映,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公益诉讼微电影《归田》、警示教育短片《酒后时鉴》、办案故事《消失的它》等优秀网络法治宣传作品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产品,获得热烈反响。
常州市钟楼区司法局:贾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