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天宁:法治赋能基层治理平安建设提质增效
2025-04-07 10:27:00  来源:法润江苏

近年来,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以“郑能量法治堂”为载体,构建起“党建引领、科技支撑、多元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实现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全链条闭环管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党建引领:织密基层治理“红色网格”

将法治建设纳入“书记项目”,构建“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三级责任体系。在24个村(社区)设立法治堂分站,组建由法官、律师、调解员、乡贤组成的144名“法律明白人”队伍,形成“镇有总站、村有分站、组有网格”的全覆盖网络。创新“党建+网格+调解”模式,将法治堂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党员联户、分片包干机制,推动党员在矛盾排查、普法宣传中亮身份、作表率。丰北村“小院议事厅”通过“法治夜话”“板凳课堂”等形式,将民法典宣讲与土地流转、环境整治等村务协商结合,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26件。

机制创新:打造矛盾化解“全链条”体系

法治堂构建“预防—调解—诉讼”闭环机制,形成“三道防线”治理格局。前端建立网格巡查、行业预警、大数据分析“三位一体”预防体系,通过镇一体化指挥平台实时监测矛盾隐患;中端推行“三调联动”模式,简易纠纷由村调解组织48小时内化解,复杂纠纷由镇职能部门72小时内联合处置,重大纠纷由法院诉前调解7日内专业化解;后端建立“跟踪监督”机制,实时跟踪动态掌握调解协议执行率,随时分析研判问题堵点,更有力地推动问题化解,2024年调解协议履行率达100%。针对涉企矛盾,创新“行业调解+法律托底”机制,在干燥设备行业协会设立工作站,聘请10名行业调解员参与纠纷化解。自成立以来,累计调处涉企纠纷20余件,涉及金额3500余万元,助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科技赋能:搭建智慧治理“云平台”

依托郑陆镇“智慧镇街”一体化指挥平台,法治堂创新开发“线上调解+线下服务”双轨联调系统。群众通过手机App即可实现矛盾即时上报、法律在线咨询、办理进度实时追踪,平台运用AI智能分案系统,将工单精准推送至责任部门。2024年线上受理纠纷85件,平均化解时长缩短至4.2天。同时,建立矛盾纠纷大数据分析模型,动态生成纠纷热点图谱和趋势预测报告,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支撑,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实现基层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多元共治: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创新“1+3+N”治理模式,以村“两委”为核心,联动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大事共议、难事共解”的治理共同体。在查家村,“华纹驿站”整合老党员、退休教师力量,通过“道德评议+法治疏导”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在三河口社区,“红色议事厅”推行“居民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机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余件。在施家巷村,“老娘舅协会”通过视频连线法官开展调解,实现“云端解纷”。建立“法律明白人”培育机制,开展法律知识培训50余次,联合法院、检察院开展耕地保护专项行动,通过以案释法提升基层干部法治意识。

文化浸润:培育法治信仰“新生态”

法治堂注重将法治元素融入乡风文明建设,打造“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普法格局。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法治长廊等阵地,开展“法治电影周”“民法典知识竞赛”等活动,年均举办普法讲座30余场。培育“华纹驿站”“江祖荣工作室”等特色调解品牌,将传统乡贤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结合,形成“调解一件、教育一片”的示范效应。建立“法治副校长”机制,通过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等形式,开展校园普法活动覆盖师生万余人次。

下一步,天宁区将持续深化“郑能量法治堂”建设,探索“法治+生态”“法治+文旅”融合路径,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天宁经验”。

常州市天宁区司法局:宋学林

编辑: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