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钟楼区司法局立足老旧小区集中、商业载体密集、城乡结构交织的治理实际,创新构建“法治筑基、自治强基、德治润基”三维治理体系,形成具有钟楼辨识度的基层治理模式。
强基固本,打造法治保障“硬支撑”。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围绕“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这一目标,优化中心“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服务模式,在巩固两级中心对外服务效能的同时,村(社区)均配备法律顾问,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区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1438人次,普法宣传活动198次,覆盖人群超12000人。加强普法宣传力度。紧扣“安全生产月”“网络安全宣传周”等重要节点,以“法律十进”活动为载体,深入机关、企业、校园等进行集中法治宣传248余场,进一步提升法治宣传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落实非诉服务提升行动、基层突出矛盾纠纷专项排查活动。成立全市首家新业态从业人员交通事故调解工作室,钟楼8个镇、街道均成立民情工作室。在劳动争议高发的建筑业、服务业、产业园等行业、区域建立专业性调解组织,针对性地帮助其解决矛盾纠纷。健全依法行政决策体系。聚焦行政执法质量提升行动,2024年以来共开展公共法律知识培训3次,培训执法人员400余人次。发挥政府法律顾问智囊作用,截至目前共出具法律意见书63份,审议常务会议议题34件,参加产业项目评审会议4次,就区建设用地审批开展合法性审查8次。
自治强基,激发基层自治“内生力”。培育治理共同体,指导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民议事厅”“社区治理圆桌会”等协商平台,创新积分制管理、院落微治理等自治模式。深化城乡基层“援法议事”活动,鼓励村(社区)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涌现出等“同心援”议事坊、“草堂议事”、“金槐”援法议事厅一批基层法治建设的钟楼品牌。五星街道推行“院落治理六步法”,通过“提事—议事—决事—办事—评事—晒事”闭环机制,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47台,相关经验入选住建部典型案例。开发“钟楼社区治理”微信小程序,实现“空中议事厅”“微心愿认领”等线上功能,累计处理群众诉求2300余条。创新“商铺联盟普法日”机制,联合南大街商圈300余家商户开展“法治诚信商户”创建,年度消费纠纷同比下降63%。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设立“老城厢调解联盟”,在永红街道试点“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成功化解清潭老旧小区改造纠纷132起。
德法并举,培育崇法尚德“新风尚”。与多部门协同发力,打造德治文化品牌,将法治元素融入村史馆、文化礼堂建设,创作法治小品,创新“非遗+普法”模式,在梳篦创作中打造法治主题作品,在“非遗烙画”传递女性维权法律理念,在常州留青竹刻传递民法知识,不断传递法治的力量。建立诚信激励机制,推行守法诚信积分管理制度,将遵纪守法、参与公共事务等表现纳入文明家庭评选指标,建立“道德红黑榜”公示制度。深化柔性治理实践,在社区矫正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建立“德法讲堂”“家风家训教育基地”,组织社区服务3500余人次,帮助97名社区矫正对象成功就业。在西林街道打造“家训法治长廊”,将凌家塘农贸市场诚信经营规范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评选“诚信经营示范户”86家。在荷花池街道试点“道德积分银行”,将参与志愿服务纳入积分体系,兑换法律服务时长1200小时。建立全省首个“家事纠纷情感修复室”,引入心理咨询师、家族长辈参与调解,离婚纠纷调解和好率提升至41%,让“三治融合”真正成为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常州市钟楼区司法局 贾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