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天宁:“三式”普法解锁乡村善治“法治密码”
2025-07-30 10:54:00  来源:法润江苏

近年来,天宁区深入贯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要求,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布局,立足基层法治需求,创新推出“滴灌式精准普法、浸润式文化普法、滋养式长效普法”三式融合的普法新模式,推动法治宣传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滴灌式”精准普法:聚焦急难愁盼,为民解忧纾困

针对农村地区法律知识获取渠道有限、理解门槛较高等痛点,天宁区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法律语言“乡土化”、服务供给“精准化”,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村民心中、用到实处。一方面,依托“法律明白人”队伍与村(社区)法律顾问,在各村(社区)常态化开展“法律学习日”活动。摒弃晦涩术语,用村民熟悉的称谓和身边案例解读法律精髓,将晦涩法条转化为“家长里短”的通俗语言,有效激发村民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组织法律顾问深入村组、企业,开展“订单式”法律讲座与咨询。在牟家村等地的讲座中,法律顾问现场“坐诊”,针对土地流转、邻里纠纷、合同签订等村民高频关注的法律问题,提供“一对一”专业解答。同时,法律顾问还积极履行指导调解、协助办理公证、提供法律援助等职能,切实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米”。

二、“浸润式”文化普法:融合红色基因,厚植法治信仰

天宁区深挖红色资源与乡贤文化,构建“红色+法治”“文化+法治”双轮驱动模式,让法治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联合常州开放大学等高校,在董墅村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通过讲述党的法治建设历程、分享红色法治故事,引导村民理解“坚持党的领导、厉行法治”是乡村发展的根本保障。老党员邵大爷感慨:“从饿肚子到端牢饭碗,靠的是党的好政策和法治保障。我们信党,也信法!”法治精神在红色叙事中深深扎根于村民心中。同时,打造“大运河法治文化公园”“黄天荡法治广场”等特色阵地,将法治石刻、宣传栏与绿地、凉亭有机结合,用“徙木立信”“商鞅变法”等典故讲述法治精神。2025年,全区法治文化阵地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成为村民“家门口”的法治课堂。

三、“滋养式”长效普法:紧扣时代课题,守护乡村生态

天宁区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环境法治宣传作为普法新重点,为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郑陆司法所联合石堰村委,深入开展“爱护家园 绿色环保”专项普法活动。普法志愿者深入解读《环境保护法》,清晰阐释公民环境权利与义务、企业排污责任及违法后果。活动聚焦农村突出的秸秆焚烧、生活垃圾处理、企业排污等问题,为村民和企业提供具体的法律指引,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石堰村创新推出“三方环保承诺”:村委会承诺保障村民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村内企业承诺学法守法、合规排污;村民承诺提升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此举构建了村级环境治理责任共同体,形成了政府、企业、村民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局面,助力共同打造“天蓝、地绿、水碧”的美丽乡村。

下一步,天宁区将继续以法治为笔,让法治的清泉持续流淌在天宁的田野乡间,绘就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治理优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天宁区司法局:宋学林

编辑: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