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阴市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各项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江阴高质量发展目标,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建设,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专项行动,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能力,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贯彻落实《关于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澄政发〔2017〕104号),以知识产权保护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之基。高标准制定各类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推动落实《江阴市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行动实施方案》,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为基础,推动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化建设,成立江阴上市公司知识产权联盟,定期召开全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创造活动。2019年,江阴专利申请总量达1057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82件;商标注册总量达41912件,新增注册商标7210件;全市驰名商标总量达56件。
二是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执法行动。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以“三项制度”为抓手,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专项行动。针对驰名商标、地理标志、涉外商标、老字号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等重点领域,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开展专利代理行业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无资质专利代理、代理非正常专利、专利代理“挂证”等违法行为。2019年,查办侵权假冒案件共62件,涉案金额60.53万元,罚没金额143.49万元。加强执法案卷评查工作,深入分析研究各类侵犯知识产权案件,解答基层执法难题,指导基层执法办案,提高基层执法能力和水平。
三是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巡回审理法庭建设,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完善打击侵权假冒“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海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完善案件线索通报、复杂疑难案件会商、重大案件联合督办等制度,加大对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的移送和配合查处力度,有力震慑违法犯罪分子。2019年,有6件商标侵权涉罪案件、2件侵犯商业秘密涉罪案件通过“两法衔接”移送司法部门;市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9件,审结16件25人。建立专利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与人民法院专利民事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在知识产权庭设立驻庭调解工作室,组织有经验的律师、公证员参与调解。
四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开展“百律千企”专项行动,深入集聚创新企业的高新技术创业园、百桥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园等,打造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开展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法律服务活动。安排专业律师团队全方位为园区企业提供涉及版权登记、商标注册、专利保护在内的各类运营管理事务法律咨询,并协助审查履约合同,规避经营过程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风险漏洞。全市9家律师事务所派出32名律师,组建成立9个法治体检小组,为16家民营企业开展了“一对一”的法治体检,共为园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264人次,开展法治宣传和讲座18场,走访企业52家,提供政策解读45份,出具法律意见11份,协助修改协议合同41份。完善法律顾问服务模式,鼓励、引导优秀青年律师担任小微企业法律顾问,创新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品牌,强化非诉讼类案件的跟踪服务,加强顾问企业的知识产权先期保护。
五是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公证堡垒。探索建立市公证处与企业的交流互动机制,定期安排公证员走访结对企业,了解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并向其讲解如何运用公证赋强手段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结合企业诉求和目的设计公证方案,提供整体保护性方案,规避影响企业稳定发展的不利因素。以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为契机,积极介入知识产权相关案件的诉前调解工作。开展知识产权个性化公证方案制定,为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公证便捷服务,拓展证据保全公证服务,发挥公证在及时保全侵权证据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电子证据提取、现场拍摄等方式保全侵权证据。2019年,知识产权类公证办证12件。
六是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宣传实效。结合全市“七五”普法工作,认真组织好4.26知识产权宣传周、专利活动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新媒体、新技术运用,大力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发布典型案例。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健全知识产权普法责任制,建立知识产权普法责任清单;推动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群众结合各行业特点和特定群体的法律需求,开展知识产权法治宣传教育,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社会参与度。通过不断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努力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高该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江阴市司法局 王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