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滨湖区司法局深入贯彻总书记有关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发挥司法行政职能,综合运用法治力量推进运河文化建设,聚力打造大运河法治文化带滨湖样板。
一是与城市建设相融合,提升运河法治文化带吸引力。充分发挥运河湾西接滨湖地理优势,打造运河、城市融合共生的河湾“新生态”。紧扣滨湖特色,将法治元素植入城市更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法治文化广场、普法长廊等运河沿线资源,推动法治小区建设与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有机融合,在增进民生福祉的同时传播运河法治文化。紧盯运河湾拆迁和开发,通过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发挥法治参谋助手作用,实现河湾城市建设任务分解、职责分工、挂图推进各环节“依法守法”。围绕绿色生态,持续开展河湖水域专项执法监督行动,利用好陪同执法、案卷评查、联合巡察等途径,助力大运河滨湖段水域景观风貌不断升级。
二是与非遗传承相融合,激活运河法治文化带内生力。持续激发运河非遗法治活力,有序推进滨湖区宪法馆法治非遗展厅建设工作,将传统非遗技艺与法治文化元素充分融合。严格落实《无锡市“百匠千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以丰富多样的普法形式拓展非遗场景和活动,实现大运河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创新“非遗+夜市摆摊”,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现身演示、设置互动趣味游戏等活动,让群众在亲身体验中领略法治;搭建非遗传统工艺展示平台,依托法治剪纸进课堂、法治吴歌兴趣班,以及“法润滨湖”微信公众号、“云上”非遗慕课等,拓展群众接触渠道,推动运河法治文化向非遗传承延伸、向群众生活贴近。
三是与文旅品牌相融合,释放运河法治文化带新活力。法治孕育运河文旅特色品牌,以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等为载体打造“红色文化传承游”;以荣巷古镇、开源机器厂等为载体打造“民族工商业体验游”;以鼋头渚、融创文旅城等景区为载体打造“度假深度游”;以灵山胜境、拈花湾等为载体打造“禅修游”,4条路线实现文化遗存串珠成链、互联互通。积极打造大运河法治文旅IP形象,将运河法治文化巧妙融入三国城古装摄影、环湖自行车赛、融创音乐节等节庆赛事活动,通过沿途标识、广告宣传等视觉形象,提升大运河文旅品牌认同。法治护航“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以优质法律服务保障运河旅游产业链条,推进运河旅游与生态、康养、研学产业联动、规模发展,为法治文化带建设注入经济活力。
无锡市滨湖区司法局 陈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