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四轮驱动”纵深推进青少年“学法护航”行动
2024-12-31 17:11:00  来源:法润江苏

宜兴市司法局科学谋划,把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中“一盘棋”推进,通过专业化、系统化、多元化、情景化普法方式,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是凝聚多方力量,确保青少年普法队伍“专业化”。建立司法局、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教育局多部门协作机制,共同开发法治教育课程和活动,定期开展法治进校园、法律知识讲座、模拟法庭等联合普法宣传活动。聘请相关部门业务分管领导、政法机关业务骨干担任法治副校长,向社会公示名单,并按人员实际跟进调整。目前,全市109所中小学校均配备法治副校长,覆盖率达100%。邀请经验丰富的法官、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法治校外辅导员,并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与交流分享,引导校外法治辅导员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今年以来,法治副校长、法治校外辅导员运用大量鲜活案例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提高学校依法治校能力同时,切实帮助中小学生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是深化课堂教学,促进青少年普法内容“系统化”。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编印《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读本》,作为开展法治教育“第一课堂”教材。已累计发放20000余册《读本》,广受青少年及家长好评。探索“先深学后教学”模式,在闸口小学举办《读本》教学研训活动,邀请全市中小学100余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参加,以课堂为平台,开展示范教学,以交流促思考,探讨教学方案,切实推动法治教育进课堂、润童心。依托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契机,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法治讲座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形成“开学第一课”“法治大讲堂”等特色活动,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在第二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等13所学校试点开设“法治图书角”,广泛征集青少年感兴趣的“法治好书”,并开展红领巾带读、好书互荐、好书互借等活动,“以书为媒”充分发挥青少年学法主动性。

三是创新普法形式,实现青少年普法阵地“多元化”。创作未成年人法治微动漫,开设普法“云课堂”。设计青少年喜爱的卡通普法形象标识“陶小法”“宜小治”,并广泛应用于新媒体平台与青少年法治文化阵地,用标识效应“擦亮”青少年普法教育“陶都品牌”。发挥新媒体互动性、趣味性强特点,以青少年网络保护等为主题拍摄原创普法短片《魔幻手机》,利用宜兴司法微信公众号、微博、网格微信群等平台进行广泛推送。开设“法治小主播”“普法E起学”等专栏,向青少年推送暑期安全法治资讯、典型案例、民法典法治漫画等内容,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法律法规。围绕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安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主题,推出青少年“法治夏令营”系列活动,组织旁听庭审、参观品牌调解室、参观派出所等,以互动、展览、体验等形式,延伸教学阵地,增强法治体验感。

四是聚焦学用结合,推动青少年普法实践“情景化”。依托“暑期爱心托班”,就“网络勿轻信”“兼职需谨慎”等内容开展法治知识竞赛,通过团队必答、限时抢答方式计分,提高青少年警惕意识。举办模拟法庭,通过典型案例重现,让青少年沉浸式体验调查、辩论、审判全流程,并邀请法官点评,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在社区开展“‘青’声议事”,对“小区车位改造”“老人沤肥异味扰民”等事件展开讨论,激发青少年运用法治思维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能力。探索开展“带法回家”反哺式宣传,倡议学生变校内“小小普法员”为家庭“守法监督员”,重点监督喝酒不开车、禁止高空抛物、积极赡养老人等“家常小事”,浓厚遵纪守法好家风。利用家长微信群、“宜兴司法”公众号推送“家校齐参与 普法助成长”学法倡议和“法治游园亲子行”活动信息等内容,并发送“关爱青少年 做守法好家长”主题公益短信,邀请家长以身作则,共同营造人人尊法、家家守法和谐氛围。

宜兴市司法局 欧萧雨

编辑: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