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期间,宜兴市多维发力推动民法典从“纸面条文”转化为群众“身边指南”,切实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
一是场景融合,法治文化“活”起来。突破传统宣传形式,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普法矩阵,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普法场景。依托新媒体普法工作室,创作AI动漫,生动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等核心条款;联合文艺团队创编音乐快板《全民学习民法典》、方言法治小品等节目,依托“文化志愿服务村村行”开展法治惠民巡演16场次,以寓教于乐形式覆盖群众2万余人。各基层司法所通过将法治元素融入节庆、展会、社区活动等日常场景,使抽象法律条文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芳桥司法所在传统庙会中嵌入法治元素,设置法律知识闯关、法治拼图等互动游戏;屺亭司法所借力汽车展销会人流量优势,开设“普法小摊”提供婚姻继承、合同纠纷、消费维权等咨询服务,结合方言“以案释法”解答疑问。
二是按需点单,法治护航“实”起来。由司法局牵头,遴选优秀律师与法律专家等组建“法律服务讲师团”,针对合同履行、企业管理、劳动用工、知识产权等方面企业高频法律需求,研发标准化法治课件,通过按需点单、精准派单的方式,解决企业实际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市司法局在环科园国合基地举办“环保企业规范经营与风险防控”法治沙龙,并发布涉企优秀法治课件,提升服务效能。“民法典宣传月”期间,紧扣特色行业领域重点热点,依托“万场讲法”活动,开展企业建设、完善专利保护、商事合同法律风险指引等法治宣传讲座30余场。
三是强基固本,法治力量“强”起来。以“法律明白人”培育为抓手,推动民法典宣传与基层治理互促共进。组织村居法律顾问开展专题培训,围绕遗产继承、土地承包等高频问题,以“案例剖析+风险提示”形式解析法律要点,覆盖全市2547名“法律明白人”,助力基层队伍成为“调解能手”“普法先锋”。官林司法所创新青少年普法模式,通过“模拟法庭”“校园纠纷情景剧”等互动形式,组织学生化身“法官”“主播”,沉浸式体验民法典条款适用。湖㳇司法所联合律师团队深入茶圣社区,聚焦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三农”法律痛点,开展巡回讲座5场,现场调解矛盾纠纷18起,实现“普法释惑”与“定分止争”双效合一。
四是精准赋能,法治服务“暖”起来。针对青少年、新业态劳动者等不同群体定制普法“套餐”,实现需求与服务的精准对接。在货运驿站、小蜜蜂驿站设立“民法典宣传补给站”,为新业态劳动者解读薪酬追索、工伤赔偿等条款,简化维权流程,保障快递员、外卖员等群体合法权益。杨巷司法所以“法治护农”为切入点,组织工作人员深入鱼塘田埂,结合养殖户关注的合同签订、相邻纠纷等高频问题,通过典型案例解析法律风险,为30余户养殖户送上“法律饲料”。新建司法所将普法与基层治理结合,在村部法律图书角增设民法典专架,以“高额彩礼危害”“民间借贷陷阱”等乡土案例开展“零距离”普法,推动法律知识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宜兴市司法局 欧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