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徐州市政法机关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有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通过高质量法治服务护航营商环境建设。
营商环境好不好,重在高位推动,强在顶层设计。
市委、市政府“一盘棋”推进——
对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高度重视,将该项工作纳入全市综合考核指标,制定160条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优化营商环境十项举措,市、县(区)、部门“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态势已基本形成,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提供坚强营商环境保障。
市委政法委“一揽子”统筹——
结合政法单位工作职责,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意见,从16项重点任务着手,围绕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攻坚克难,把依法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贯彻到执法司法各方面全过程。
市县政法单位“一张网”互动——
在淮海经济区首创发布《徐州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指标体系》,依托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重点领域执法监管、司法严格客观公正等66个指标进行实际评估,诚信、法治正成为徐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城市治理的闪亮名片。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近年来,徐州积极营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稳健的法治生态土壤,让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企业发展的“定心丸”。
今年5月8日,徐州知识产权法庭办公场所由原淮海西路416号搬迁至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时间回溯到2022年6月9日,根据最高法批复,徐州中院跨区域管辖宿迁市、连云港市区域范围内的部分知识产权案件。
不久前,徐州市中院、市检察院获全国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一等奖,有力助推徐州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与此同时,我市还健全有关工作机制,依法严惩涉及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等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强化破产审判盘活企业资源,在全省率先提出“企业法人无终本”工作理念;及时为2786家企业修复信用,助力37家困境企业获得“新生”……徐州紧扣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砥砺前行,法治护航营商环境的决心愈加坚实。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怎样通过法治化来促进保障徐州的高质量发展?徐州的解题思路清晰明了。
强监管是手段,广覆盖是特点。
在全省先行试点企业合规改革,成立首个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管委会,积极探索“大、中、小、微”企业不同监管模式和“全链条、全环节”合规建设,办理合规案件21件,创新“嵌入式”监管,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
建立全省首家行政执法监督智慧中心,以数字赋能,从源头治理出发,实现全市行政执法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执法全程看得见。
加强柔性执法和涉企免罚轻罚清单执行力度,全市20家单位梳理442条免罚轻罚清单,受益经营主体7万余家。
在“难点”较真,革故鼎新。向“痛点”施药,协同发力。
政法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不断优化“互联网+政法政务服务”,法企互动平台“一键响应”企业诉求128件,7日内办结率和企业满意率均为100%。
公安机关出台助企纾困“十项措施”、便民利企“双十条”,37项常规业务在全市103家派出所实现无差别办理,累计服务企业和群众30万人次。
全市政法机关常态化开展“三官一律”进企业,“点对点”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面对面”把脉会诊涉企法律问题,精准纾困解难,为群众提供多元、及时、快捷的纠纷解决服务。
连续3年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事)例评选,市、县政法单位一批法治惠企经验得到持续推广,冯某某行政处罚诉讼案入选全省典型案例,睢宁县法院创新分级惩戒与信用修复、云龙区法院“72小时工作法”等获上级单位领导批示肯定。
营商环境问题是“表”,体制机制问题才是“根”。徐州由表及里,向病灶痛点发力,打出一整套法治保障营商环境的“组合拳”。
回首来路,轻舟已过万重山。
全市政法系统充分发挥法治化营商建设主力军作用,全力助企纾困,最大限度将方便让给企业和群众,用法治之光照亮营商之路。
展望前程,快马加鞭未下鞍。
打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对于政法系统来说,“优”无止境,必须永不停歇、倍道而进,真正找到落脚点,用法治力量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徐州市法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