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法律托管”打出精准护企安商“组合拳”
2024-12-13 09:37:00  来源:法润江苏

今年以来,淮安市聚焦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新设立阶段法律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持续深化“律企同行”这一“国字头”品牌影响力,以“民营企业安心、发展形势安定、投资兴业安全”为价值追求,创新打造民营企业“法律托管”服务品牌,为新设立的民营企业提供为期6个月的公益法律服务,走出了一条律师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新路径。“法律托管”工作,获省厅一级巡视员张亦军批示肯定,省厅2次以专报形式推介工作经验做法,《中国法治》《法治日报》《新华日报》及人民日报网媒、司法部官网等媒体专题推介宣传,《淮安改革案例》推广。

一是做强供给,强化统筹协调。今年7月,举办淮安市民营企业“法律托管”签约仪式,省厅一级巡视员张亦军到会讲话,给予高度肯定。制定“法律托管”项目服务指引,明确涵盖企业设立、企业劳动用工、企业经营、知识产权及消费者权益保护、企业主营业务和管理制度的合规性以及企业风险防范等6个方面的12项具体法律指导,供全市托管律师事务所和托管团队遵照执行。在全市层面遴选出业务精熟、热心公益、广受好评的律师事务所57家、律师379名,以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为主干,党员律师为主体,作为法律服务托管律师事务所和托管团队,为民营企业提供6个月的免费“法律托管”服务。制发淮安市民营企业“法律托管”基地证书,法律服务提供方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受益方民营企业共同签订“法律托管”协议,明确“法律托管”服务团队职责任务,以清单形式“固定”服务企业项目事项,规范“法律托管”实施行为。制作《淮安市民营企业“法律托管”手册》,配合“法律托管”实践需要投入使用。项目实施之初,就有20家民营企业与托管律师事务所签订首批民营企业初创阶段《“法律托管”协议》,截至目前,全市参加托管的律师事务所增加到72家、律师增加到431名,累计签约托管企业151家,征集到有托管需求的民营企业68家。

二是畅通需求,深化平台建设。在市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置“涉企服务接待专区”或“涉企服务综合岗”。建立定服务事项、定服务责任、定服务绩效的精准服务模式,安排涉企法律服务专员负责接待企业咨询、征集企业法律托管需求或其他涉法需求,依托“江苏省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平台”行政许可模块并在市市场监管局支持下,及时提取2024年度新设立企业信息,主动征询、汇总企业法律服务需求,做好登记、流转和办理反馈等工作。将“法律托管”融入市政务服务中心“淮上关爱•创业一件事专区”服务,联合市数据局、市委社工部、市工信局、市工商联、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面向全市新设民营企业,做好法律托管服务的宣传推介和民企需求流转交办工作,不断扩大“法律托管”工作企业知晓率和服务覆盖面,解决律师法律服务和民营企业法治需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破解企业涉法难题。同时,以座谈会、电话沟通、上门走访等方式,累计向全市800余家新设立的民营企业推介该服务,在“法律托管”工作前期筹备阶段,即收到190余家企业提出的各类服务需求500多条。

三是提升质效,优化服务机制。优化“法律托管”机构和团队统建统用机制,统一建设托管力量,分层级、分区域提供法律服务。构建市县区联动机制,市级负责协调落实全市范围民营企业的“法律托管”,各县区负责组织推进本县区民营企业的“法律托管”。超出县区承接能力的,经县区协调上报,由市级统一调配承接,最大限度地扩增“法律托管”覆盖面。优化动态调整机制,紧密结合法律法规修订、形势政策变化,以及民营企业建议需求,根据淮安本地重点特色产业链特点,持续优化托管涉及的法律服务内容。截至目前,托管律师事务所对托管企业提出的620件法律服务需求,给出解决意见510件,同时提出了促进企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850条,推动了新型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链企业的健康发展。优化协同服务机制,引导企业使用“i淮安”平台的“智能合同审查”和“线上企业法治风险体检”功能模块,运用人工智能、AI算法等技术,自主排查识别合同、股权、经营以及用工等法律风险。针对某企业主提出的“因合伙出资人资金未到位,共同被认定为老赖身份后,如何撤销失信信息”问题,相关律师事务所组织专门研讨,就消除失信记录提出4个方面可行性意见。建成汇总归集机制,及时跟进托管工作最新进展,跟踪服务效果,做好总结分析,指导各县区按照一县区一品牌、一县区一特色目标,重点培育有深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法律托管”典型服务案例12个。

(淮安市司法局律工处)

编辑: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