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将法治宣传与地方文化、景区景观自然融合,进一步提升广大基层群众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盐都区法宣办结合全区品牌创建工作,紧扣三个“融合”,打造法治乡村精品路线,为乡村振兴赋予多元内涵。
一是德法融合,赋予法治乡村人文内涵。盐都区深挖乡村建设中的人文底蕴,依托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人文故事,如《郑板桥传说》《蟒蛇河传说》《沈拱山故事》《燕子阁抗战七烈士》等富含哲理、孝道和正邪较量的故事,强化地域特色的德法元素的宣传,依托德法长廊、好人一条街、二十四孝宣传阵地等载体,实现法治文化与乡风文明的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崇德向善、循法而为的教化效果,增加法治乡村建设的人文内涵。
二是文旅融合,赋予法治乡村品牌内涵。近年来,盐都区不断增加法治文化阵地的资金投入,深度叠加法治、生态、文化、农业等资源,构建“龙头带动、三廊贯通、全域覆盖”大文旅格局,为打响“在盐都,遇见美”城市品牌增加法治色彩。借助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治人物雕塑、法治灯箱、法治长廊、法治公园、法治墙绘、农村法治书屋等载体,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方式推动法治文化有形呈现,形成文化特色鲜明、法治内涵丰富、文明程度较高、具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三是景村融合,赋予法治乡村红色内涵。盐都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近年来,盐都区在法治乡村建设中注重将历史资源、尤其是红色资源与法治文化有机融合起来,打造了一批红色法治景观。在三胡故里建成法治文化长廊,在潘留璜烈士故居张贴《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依法做好烈士故居管理的主体单位职能、人员、经费的落实等。一方面利用法治的力量保护好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让三胡故里、潘留璜烈士故居等系列人文资源、红色资源反哺法治文化建设,形成红色文化与法治建设融为一体的景观线,既提升了整体形象,又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来源:盐都区司法局 李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