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青少年成长的“黄金时光”,也是权益保护与安全防护的关键期。为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提升自护能力,景区司法局联动法院、社区、派出所等多方力量,推出系列暑期普法活动。从沉浸式法治研学、互动式安全课堂到生活化权益讲解,通过“理论+实践”“课堂+体验”的多元形式,为青少年送上涵盖法律认知、安全防护、网络素养的“成长大礼包”,用法治力量护航平安假期。
沉浸式体验:让法律从“文本”走向“生活”
“现在开庭!”随着小审判长敲响法槌,一场模拟校园伤害案庭审在邗江区人民法院法庭内正式开始。20余名暑托班小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书记员、原被告,在法官指导下完整走完法庭调查、举证质证等流程——这是景区司法局联合社区开展的“法院开放日”活动。孩子们不仅体验司法流程,更在法治文化墙前聆听“灋”字演变,法律的庄严与温度在体验中传递。景区司法局还将“法治课堂”搬进社区。“老少结对学法治”活动中,老党员带孩子们制作“爱国清廉”竹编画,结合党史故事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手工制作现场,孩子们缝制不织布包时,工作人员顺势讲解“个人信息保护”知识,让他们把法条宣传页“装”进亲手做的包里。
法治+安全:筑牢暑期“双防线”
安全防护聚焦“三大风险”:防溺水环节讲解“六不准”,结合《民法典》“生命权保护”条款明确责任;交通安全用“安全彩虹桥”比喻斑马线,以“守护契约”解读“未满12岁不骑车”规定;用电安全以“不私拉乱接”等准则为核心,结合案例说明违规后果。针对暑期高频隐患,打造“法治+安全”融合课程,将法律与生活场景结合。“防溺水‘六不准’要记牢:不私自下水、不擅自结伴、不在无监护时游泳……”在学士社区暑托班,景区司法局工作人员结合《防溺水“吹哨人”行动》视频解析安全风险。法治护航以“民法典护航成长路”为主题,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串联权益:讲解8岁、16岁、18岁等节点的民事行为能力,用“网络打赏可追回”“肖像权维权”等案例,让孩子明白“法律既是约束,更是保护”。有学生反馈:“原来被偷拍可用法律要求删除;打赏主播的钱,爸妈真能要回!”
精准化防护:给网络时代青少年“数字铠甲”
针对暑期“宅家上网增多”,景区司法局联合派出所推出“网络安全专项课”。“连续3小时刷视频会导致视力模糊,还可能泄露位置信息——既伤身体又有风险!”“网络安全清凉角”现场,动画演示网络沉迷危害。民警与网格员结合案例,拆解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等风险,总结“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防护原则;情景模拟中,孩子们通过扮演“识破虚假充值”“拒绝陌生好友”等场景学会避险。同时向家长发放手册,延伸防护效果。课程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安全法》条款,用“自然成长”与“屏幕耗损”的视觉对比,让孩子理解“健康上网是法律与生活的共同要求”。有家长表示:“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控制上网时间,也明白哪些信息绝对不能发。”
家校社联动: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立体网”
景区司法局在花都汇社区组织开展“基层守护者培训课”。“发现孩子手腕有淤青要上报,遇到校园欺凌不能当玩笑——这是法律规定的责任!”,针对社区工作者等“一线保护者”,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拆解“强制报告制度”。这是“家校社协同保护”的一环。为基层工作者“充电”,明确社区有权代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强调校园欺凌需及时介入;为家长“赋能”,通过家长会讲解“监护责任”,用“溺水监护”“网络打赏追认权”等案例明确义务。雷塘社区儿童主任培训,将保护融入日常,网格巡查留意孩子情绪,调解矛盾关注家庭监护,宣传时带上法律手册。“看到未满12岁孩子骑车会劝阻,这不仅是好意,更是法律责任。”一位网格员说。
长效化护航:让法治成为成长“必修课”
从7月初“安全第一课”到月末“信息保护手工坊”,景区司法局暑期普法覆盖800余名青少年。孩子们在模拟法庭理解规则,在防溺水演练学会避险,在网络互动掌握防护,在党史故事中明白法治与爱国的关联。暑期普法是“法治护苗”的缩影。通过“定制课程”“常态活动”“长效联动”,不断深化“普法进校园”“法治进社区”常态机制,让法治教育从“暑期专项”变“成长日常”,为青少年构建多维一体法治防护网。
(景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