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开展“法援惠民生·拓展工程”解民忧
2021-08-10 09:29:00  来源:法润江苏

自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和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连云港市司法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兴办惠民实事,在全市范围开展“法援惠民生·拓展工程”,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法律需求,努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是拓宽援助对象“覆盖面”。综合法律服务资源、困难群众救济、财政保障等因素,探索将连云港全市法律援助经济困难认定标准统一放宽至最低工资标准,推动法律援助从“低保群体”覆盖至“低收入群体”。对于孤寡老人、困境儿童、重残重疾、支出型困难家庭等15类群体免除经济状况审查,落实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有效满足困难群众法律援助需求。实施民事法律援助事项范围“负面清单”,对涉及遗赠、用益物权、无因管理、海域养殖、职工破产债权等与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10大类32个事项纳入“清单”,附条件给予法律援助,最大限度实现“应援尽援、应援多援”。

二是构建“全覆盖”援助网络。“拓展工程”实施以来,在社会福利机构、工青妇残群团窗口、监所(戒毒)、驻连部队、电商聚集地、物流配送点等新增法律援助站点86个,基本构建了以市级、10个县(区、功能区)、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干,90个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为枢纽,1780个村(居)、社会组织法律援助联系点为触角,覆盖城乡的“10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加快完善法律援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积极推进养(敬)老院、福利院、康护机构等社会福利机构法律援助站点建设。困难群众全部就近申请法律援助,通过“点选+指派”“线上申请+线下沟通”等方式,实现“就近申请、窗口流转、一体援助”,有效缓解了基层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

三是推出“一站式”援助服务。“非常感谢你们及时的法律援助!”东海县法律援助中心通过“非诉讼化解+司法确认”模式,解决了汪某等33名农民与上海某农业科技公司劳务纠纷,最大限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赢得受援人一致赞誉。连云港市创新方式加大法律援助供给,强化源头服务对接,对于当事人经济状况未达困难标准,但案件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的案件,提供及时有效咨询解答服务外,根据需求提供代书服务。对于具备一定法律常识但又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积极通过法律救济渠道、证据收集指引等方式助力维权。对于涉及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诉求的,积极转请相关部门协同救助。引导受援人正确认识生效法律文书裁判结果,结案后跟踪了解案件执行情况,帮助、指导受援人查找财产线索、评估执行风险、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四是优化“法律援助+”暖心机制。提升法律援助温度,不断推出法律援助“暖心”举措。对于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根据实际需求,提供上门援助、公证鉴定费用减免等一系列暖心措施。对于社会福利机构因维护其合法民事权益,或者社会组织依法对破坏生态环境资源、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援助机构依据申请可以提供援助服务并根据办案需要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支持起诉。针对群众的不同需求,组建妇女维权、农民工维权等专业化法律援助名优律师团,将具有高度责任感、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律师纳入法律援助律师队伍。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开展各类“法援惠民生”宣传活动62场次,回访受援群众278人,服务满意度达95%以上。

下一步,连云港市司法局将持续聚焦服务困难群众的短板弱项,统筹服务资源,积极引导法律援助资源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劳动密集型行业、矛盾多发频发地区延伸,让更多的困难群众、社会救助群体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效优质的多样法律服务,全面打造人民满意的司法行政机关。

(连云港市法宣办)

编辑:胡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