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赣榆区扎实推进基层“援法议事”活动,健全法治建设协调机制,推动区域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全面提升法治乡村建设成效。
一是强化组织推动,打好部署先手牌。科学谋划,制定印发《关于开展城乡基层“援法议事”活动实施方案》,规范活动开展。梳理全区村(社区)工作事项目录清单,明确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界定村服务工作范围,完善履职事项,建立事项准入退出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内容、权限、分工、时效等要求,确保职责清晰、权责对等,促进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在法治轨道上分工协作、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引导基层村(社区)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商、决定、办理、管理、监督群众自治活动,全力打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二是凝聚多方力量,打好资源整合牌。系统梳理群众性自治组织、土地征收、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婚姻家庭、集体资产管理等涉及村(社区)治理的法律、规章和政策性文件,推动村(社区)做到履职于法有据、治理依法有序。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下沉网格,依托15个司法所,持续开展村级司法行政服务站示范点创建活动,打造区镇村上下联通、三级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打造“援法议事厅”“援法议事长廊”等阵地,推动法治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廉政文化、行业文化等相融合,增强“两委”干部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推进“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健全“法律明白人”的遴选、培育、使用等制度,建设一支群众身边的找得着、用得上、真管用的“法律明白人”队伍。
三是突出机制建设,打好治理创新牌。实行“网格员+辅警+社区干部”,制定网格工作事项清单,把网格化体系和维稳体系、多元矛调体系、综治七类重点人员管理体系相结合。坚持党建引领,实行政法单位挂片包镇联系村制度,推动“三官一律”进网格,开展“每月当好一天网格员”活动,促进“警格+网格”深度融合。创新非诉机制,抓好线下+线上的“非诉分流中心”、分调+联调的“非诉办理中心”以及共建+共享的“非诉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全面覆盖民事、商事、家事、行政等四大领域的非诉综合平台和行政机关、专门机构、社会组织、民间人士四方面参与的非诉纠纷化解组织网络,防范矛盾“外溢上行”。
四是发挥头雁效应,打好先典型示范牌。“援法议事”活动开展以来,梳理出许多先进典型,青口镇后陈社区设立“援法议事厅”,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干部、“三官一律一员”、法律顾问和志愿者等在“援法议事”活动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居规民约制订修改。柘汪镇西棘荡村创新“援法议事3+4工作法”:坚持“两委领导、道德支撑、村民共治”三结合,强化“硬制度”规范、“土政策”监督、“三合一”自治、“四次式”调解。赣马镇渔落村建立完善议事会、“一委三会”等载体,借助村非诉专区平台,紧紧围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功能定位”,使村务管理由领导式转向倾听式,由管理式转向服务式,让群众计有处献,怨有处诉,话有人听,难有人帮,事有人办,真正做到自治与法治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