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区司法局始终坚持和突出法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结合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用“好声音、好故事、好阵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活力”。
一是“老戏曲”“新歌曲”,唱响法治“好声音”。淮海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内容贴近乡村生活,深受广大乡村群众喜爱。连云区邀请“淮海戏”传承人王少荣、杨守兰两位老师,精选《回娘家》《十八相送》等传统唱段进行“法治化”改编创作,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理念传递给乡村群众,为乡村法治文化繁荣带去优美动听的“非遗”好声音。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快、受众广的特点,创新编制《养老反诈歌》等普法歌曲,并制作成“微动漫”在区内线上平台广泛推送,在各村居核酸检测点、村民广场滚动播放,让更多乡村群众了解反诈知识,提高防骗意识,让“法治好声音”从网络空间唱到村民的家前屋后、田间地头。
二是“老艺人”“明白人”,讲好法治“好故事”。邀请大竹园村的竹雕老艺人,创作法治竹雕工艺品100余件,老艺人用刻刀在竹杯、竹笔、竹扇等工艺品上勾画古代法治名人、刻写法治故事,让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并在各类普法宣传活动中进行展出,将“法治好故事”讲的精彩、传的深远,让法治的舞台更接地气,呈现更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俗元素。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在乡村法治实践中引领作用,将全区502名“法律明白人”按照地域特点分为“山”“海”“岛”三组,制定不同的法治宣传活动清单和重点普及的法律法规目录,“山”上的“法律明白人”重点宣传生态文明法治,“海”边以渔业普法为特色,“岛”上则以海岛保护和旅游普法为特色,讲好乡村自己的“法治好故事”。
三是“红色园”“特色园”,打造法治“好阵地”。充分发掘、梳理区内红色资源,将红色资源中的法治元素与新时代社会法治需求相融合,对“邓小平和人民在一起”雕塑公园、云台山抗日石刻群等一批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法治+”软件、硬件同步升级,突出红色法治文化内涵,成为根植于这片美丽港城的红色法治文化新阵地。充分融合本地特色文化,打造“一村一品”法治文化阵地,建成了以大竹园村绿色法治游园、羊山岛生态旅游法治栈道、西连岛村海洋保护法治广场等为代表的特色法治文化阵地。实现全区46个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通过法治长廊、雕塑、法治凉亭等景观,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学习法律知识,起到了培育法治信仰、提升法治意识的作用。
(连云区司法局 金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