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司法局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职能优势,围绕园区企业法律服务需求,以组团式、链条式、跟进式、兜底式服务开展园区“法企对接”活动,全市法律服务团队为园区提供法律意见257次,企业合规审查132次,办理仲裁案件496件,提供法律咨询768次,开展法治体检174次,开展法治宣传67次,服务小微企业涉及金额4543万元。
一是整合资源组团式服务,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注重整合系统内部资源,组建包括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行政复议、行政执法在内的法律服务团队,开展组团式法律服务。全市深化“万所联万会”机制,联合市工商联加大民营企业服务力度,先后走进市浙江商会、河北商会、灌云县开发区等15个商会协会、园区企业,为商会协会提供“跟进式”服务30余场次,开展企业“法治体检”600余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3家单位获全省“万所联万会”机制建设示范单位,1个案例入选全国工商联与司法行政机关联席机制典型事例。
二是互动共建链条式服务,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深化链式法律服务,聚焦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拓展公共法律服务行业服务大局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培育“产业链+法律服务联盟”示范点,围绕我市中华药港建设、石化基地建设、港口物流、东海水晶、赣榆海鲜等重点产业链、重点企业,打造具有港城特色、行业特色的法治服务优质品牌,对接全市链上企业40余家。举办“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水晶电商——产业链+法律服务”联盟活动,为水晶电商精准送法。调研赣榆海鲜电商法律服务需求,主动开展“护渔”法治体检。海州实施“3350”工程,全力打造企业发展“暖环境”。连云组织开展“小微企业法律服务月”、中小微企业“法治体检”;灌云推行站点“坐诊”、网格“巡诊”、线上“接诊”等方式,实现市场主体法律顾问服务网格化全覆盖。
三是法治助企跟进式服务,化解企业发展难题。主动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法治在“保企业保就业保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制定司法行政系统服务保障疫情防控暖企惠民十项措施。组织专业力量开通服务热线,开展涉疫心理咨询疏导,有力有序服务全市疫情防控大局。推出线上“法治体检”新模式,梳理企业复工复产问题及法律风险299条,提供法律建议657条,化解涉及合同纠纷、生产经营纠纷、劳动争议纠纷109起,线上出具“法治体检”报告27篇。联合市工商联、市律师协会印发《关于开展“法治助企纾困解难”专项法律服务活动的实施方案》,全市组建了7支69名律师参加的“法治助企纾困解难”律师服务团,第一时间派出债权债务、知识产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民商事等相关方面专业人员对企业实施“点对点”法律服务。
四是多元化解兜底式服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充分发挥非诉讼纠纷化解机制作用,积极推动完善矛盾纠纷导入处置机制,成立了宁海商会、五金机电城调解中心等,建立咨询、受理、分流、指导和调解等工作制度,推动中小企业矛盾纠纷解决工作有效运行。在中心城区设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和维权援助工作室,对中小微企业提供维权援助服务。办理知识产权仲裁案件6件,涉案金额119.6万元。在劳动仲裁院派驻法律援助律师,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办理劳务合同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经济补偿金纠纷等涉企劳动者权益保障法律援助案件2595件,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连云港市司法局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