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灌云县伊山镇和盛怡景苑小区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为核心,瞄准“建强党建、完善服务、抓牢治理、繁荣文化”四大发展方向,将该小区打造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实现了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而且在法治建设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因地制宜,打造平台。密织网络。小区联合辖区派出所、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多方力量,搭建平台,顺利组建形成在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下的法治小区组织架构,为活动开展提供力量保障。培优队伍。充分挖掘法律服务资源,依托“有事好商量”、“法律明白人”培育基地等载体,充分发挥法律顾问、法治带头人作用,突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运用。加强小区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定期邀请司法所工作人员、检察院和法院工作人员、社区法律顾问开展法治讲堂,讲授民法典、防范非法集资、反家暴等贴近生活的法律知识。打造阵地。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调解室、法治文化宣传等阵地,将“法律明白人”“援法议事”活动开展与各类阵地相融合,对现有法治文化长廊、法治书屋、“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等各类阵地进行提档升级,作为开展“法治小区”活动的主阵地。打造一站式的便民服务平台,因地制宜推进小区法治化事项落细落实,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为基层治理赋能。
二、健全体系,突出功能。党建引领。小区有5个特色党支部,10个楼栋党小组,吸收92名在职、退休、流动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社区“大党委”选聘7名有代表性的驻区单位党员干部担任兼职委员,负责收集反馈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建议,每月召开一次党员群众联席会,共商社区治理事务,委员汇报情况、党员监督成效、群众评价评议,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大事、小事和难事,也密切了党员群众的关系,更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党员干部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将每一项任务都落到实处,每一件事情都有人去解决。同时梳理群众需求,分类设置政策宣讲、民意收集、邻里互助、文明创建、便民服务、应急处置、矛盾调解、平安维护等 8个固定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将小区党员干部分编著入相应岗位或服务团队,组织党员干部参与服务,共治共享法治小区;自治为本。小区建立完善群众民主协商议事规则,保证小区治理有理有据,小区根据自身实际,固定每月一天为“援法议事日”,充分利用县城中心社区的优势,吸纳退休的党员干部、基层人大代表等进入议事会,对议题的正确性进行先期把握。对议事会所确定的议题,对通过的议题及正式解决方案,组织召开民主决策会,实行无记名投票现场表决,赞成票达到85%以上方可实施,把决策权交给党员代表和居民代表,让群众自己当家作主,行使自己的权利。待民主决策形成正式解决方案后,小区将任务细化分解,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每项议案都设置具体的办结时限,并安排专人负责跟踪、协调、监督议题的办理情况,切实解决“谁来负责办,怎么办落实”的问题;宣教为先。小区充分借助“法律六进”契机,利用广场普法宣传的有利条件,调动社区政法网格员、律师等专业法律人士,广泛开展“线上+线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律宣传活动,提升全民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由政法网格员、社区民警、律师在社区做重大决策、开展社区建设工作时提供法律意见。
三、权责分明,提升实效。机制到位。小区积极推进居民民主议事会、民主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等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协商、决定、办理、管理、监督基层群众自治事项,充分整合网格、基层人大代表和志愿服务队等基层力量进入议事会,倾听民意,关心民生,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的生动体现,促进了小区稳定,有力推动了小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职责到位。同时把小区的管理事项用规约的形式固定规定下来,着力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断提升小区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着力解决小区管理权责不清、业主委员会覆盖率低和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服务到位。小区时刻将“爱心、乐心、安心、暖心”融进小区服务,带到群众身边。近年来,小区先后成立了养老照护服务队、法治宣传服务队、治安巡逻服务队、美化环境服务队、医疗服务队、文体服务队“六大志愿服队”,大到维护小区安全,小到给孤寡老人买菜都能看到服务队的身影,真正构建起了多元化、全过程、立体式的社区服务体系。“每到周末,在小区就会看到很多党员群众齐上阵,清理楼栋小广告。刚开始时只有党员干部在干,后来小区的居民比党员干部还‘勤快’,各个楼栋口总会有人清理,现在小区里基本上看不见小广告了,是这几年我们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模式产生的连锁反应。”伊山镇昌和社区书记介绍说。
(灌云县司法局 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