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赣榆区临海而建、逐海而生,拥有108万亩浅海域和45.71公里黄金海岸线。近年来,赣榆区不断提升涉海法治建设能力,努力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高水平提升涉海制度供给能力。结合地域特色,落实专职船管员制度,每20-30艘渔船配备1名船管员,千余艘渔船全部纳入组织化管理,实现海上生产渔船全部纳入实时监管。推行“人、证、船、港”一体化管理,组织百名综合执法队员,服务千艘渔船安全生产,依法规范万顷海域治理。创新管理机制,探索海上便民社区矫正,区司法局联合区检察院制定出台《关于涉海涉渔社区矫正对象监管监督的若干意见》,允许有意愿且符合相关要求的社矫对象在连云港市范围内近海海域(有通信讯号)从事养殖和捕捞作业。构建“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工作模式,实行“常规外出审批管理,开展出海审批报备、离靠岸签到、近海定位管理监管”制度,联合海洋、渔业、海事等职能部门协助监管,对社区矫正对象所在船舶航行动向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构建起多部门联动的涉海涉渔社区矫正新机制,打造涉海涉渔就业“直通车”。
二是高质量推进海上网格化管理品牌。积极协调渔政、海警、海事等部门,联同船管员、网格员定期走访渔民渔船,确保渔民渔船基本信息掌握率100%,网格内矛盾纠纷、治安和安全隐患排查率100%。整合“海防工程”“天眼工程”“雪亮工程”等视频监控探头206路,对重要场所、重点部位网上巡查“全覆盖、无死角”。建设“智慧渔港综合监管系统”,对全区在册渔船和养殖用船实行统一建档、统一管理,安装新型北斗988台、AIS终端1200台,并建立健全海上110救助机制,加强海上抢险救灾应急演练,不断提高海上安全救助力。近年来,海上警情、安全事故实现双下降。实行“一船一卡三亮明”(一船一张联系卡,亮明个人身份、亮明联系方式、亮明服务内容),强化保姆式服务,对在海上作业暂时无法返航船只,优先上船提供服务。全区组建海域网格微信群102个,印发“便民联系卡”1400余份,直联3万渔民。
三是高效能维护涉海涉渔秩序。强化涉海部门协同联动,整合执法力量,全面排查涉渔“三无”船舶、海水养殖辅助船舶、在册渔船,严厉打击海上渔船违法违规行为,探索海域使用“黑名单”机制,实现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依法管理和有效保护。严厉打击走私贩私、越界捕捞、非法用海等违法犯罪活动。深化“码头岸线管控、海防视频巡控、道路交通查控”三控融合,构建“打防管控建”立体防线。紧盯远洋捕捞作业船舶,通过定人联船、签订责任书等措施,实现海陆双向全链条、闭环式管控。严打整治侵占航道、非法采砂、私占养殖等非法用海行为。深入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做到登临检查“全覆盖”、隐患整治“全闭环”,并建立“一船一档”,确保合格一艘、备案一艘。
四是高标准推进涉海法律服务。实践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打造“海上法庭+海上警务+人民调解”的联调共治模式,促进海上纠纷集中解决、融合化解。在沿海镇村建立海上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涉渔专家库和律师资源库,合力化解各类涉渔矛盾纠纷。推动全区42个沿海渔业村法律顾问全覆盖,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多部门联合送法进渔村、上码头、入渔船,向渔民发放告知书、捕捞许可宣传资料,夯实法治社区建设基础。在全区6个沿海乡镇的渔民聚集地,建设“渔家驿站”, 免费为涉渔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调解、诉讼代理等服务。聚焦海洋食品、海洋生命健康、海洋新材料等三大产业,组建以党员律师和业务骨干为主体,覆盖诉讼、仲裁、专利、投资融资、环境保护、劳动争议等专业领域律师服务团,走进企业园区开展免费“法治体检”,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
(赣榆区司法局 梅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