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三个加强”共建绿色生活
2020-08-24 09:24:00  来源:法润江苏

南通紧紧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动“沿江沿海沿运河”的“三沿”普法依法治理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基层依法治理,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绿色发展理念,在点滴积累中涵养绿色文明习惯,在系统治理中保障绿色发展。特别是落实7月份娄勤俭书记在南通提出的“要抓住主要矛盾,坚持实事求是,通过政策的系统性、治理的系统性、监管的系统性、产业链的系统性,把握规律、标本兼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本质安全的工作水平”系列要求,围绕打造“三沿”普法依法治理体系,狠抓落实,把着力点放到长江大保护、长江禁捕、野生动物保护、安全生产等各方面。

一是压实主体责任,加强部门联动宣传。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年度重点普法内容,纳入各类普法对象学法考法范围,力求普法对象一个不少、重点内容全面覆盖。结合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制度,水利、生态环境、海事等相关行政执法、司法部门相继制定本系统污染防治普法责任清单,明确普法活动形式和完成时限,充分利用“环境保护日”“世界水日”等时间节点,面向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外来人口,砂石经营主、采砂船主以及船民(渔民)等群体,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125场次,在全省率先完成长江退捕工作任务。强化以案释法,注重长江大保护类典型案例的征集发布,编印发放《南通市“以案释法”典型案例集——长江大保护篇》。开展“千名领导干部观百庭”活动,领导干部观摩庭审500余人次;推动法院、检察院、行政执法部门结合具体案例将普法教育渗透到日常具体案件的执法司法全过程,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完善法治文化阵地布局,统筹利用沿江、沿海、沿运河的历史遗存、名人名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增强法治元素、拓宽法治内涵;注重将法治元素、生态保护、民主法治建设融入文化旅游开发,推动海安角斜红旗民兵团史绩陈列馆、如东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江苏滩涂馆、通州忠孝文化园、海门蛎蚜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启东圆陀角连兴港法治文化园等法治文化阵地的提档升级,形成以线连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法治文化长廊。创作法治文化精品力作,将生态环境法治元素植入如皋木偶戏、海门三句半等地方特色文化形态中,推动征集创作具有地方区域特色、蕴含生态文明主题的法治文化作品90余部。组织法治文化特色活动,持续开展“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主题活动,通过“绿色生活直通车”工程、“低碳生活 绿色共享”公共自行车绿色骑行倡议、“青少年环保法治沙龙”“环保金点子对对碰”“绿色益成长 分类我先行”环保普法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大力推进绿色交通、绿色校园、绿色企业、绿色村居四大行动,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是推动共治共享,加强基层依法治理。结合法治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创建国家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杠杆效应”,将环境保护要求纳入1895个村居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和80余个行业规章,下大力气进行村居环境整治、化肥农药减量、垃圾倾倒分类等工作。依托全市村居德法大讲堂和德法讲习所,定期向基层群众讲理论、讲政策、讲宪法、讲法律、讲道德,把德法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根植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发动“民间河长”、“五老”人员、“中国好人”、“江海普法名嘴”等社会力量纷纷加入环境保护监督“大本营”,参与环境保护宣传70余场次。依托现有网格分布,发挥网格员下沉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参与网格内生活污水处理、畜禽粪污治理、河道垃圾清理等工作,开展船舶公司、港口、码头和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的环境保护法治宣讲,加强环境保护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

(南通市法宣办)

编辑:任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