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司法局以“法治+文旅”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创新治理模式、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法治宣传,倾力打造“一核一环三极多片区”文旅新格局,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中注入法治动能,精准破解市场规范、消费权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突出问题,探索出一条以法治护航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在法治保障下,启东市文旅产业活力迸发,仅2025年春节期间,全市接待游客12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7亿元,创历史新高。
一是固本强基,构建“闭环式”保障体系。立足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紧扣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发挥法治职能,《启东市沿江沿海空间布局规划》《启东市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等文件制定之初,严格开展合法性审查,从法治角度严把政策制定关口,确保决策科学严谨、合规高效,为文旅发展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将启唐城沉浸乐园项目、江海明珠·东方灯塔等重点文旅事项纳入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确保文旅产业在规范有序、依法治理的轨道上运行。秉持“关口前移、依法处置”的法治理念,协助文广和旅游部门制定完善《启东市文化和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024“启东日出赶海”网媒视频爆火之际,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推动多部门高效联动,将挑战化为机遇,成功将“流量”转为“留量”。发挥行政执法监督职能,聚焦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引导文广旅游、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先锋”系列执法行动,依托大数据精准监管,强化经营主体守法意识,切实维护游客合法权益,推动文旅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优化公共法律服务职能,组织司法行政干警、律师等专业力量,面向文旅市场开展“法治体检”,重点审查旅游合同、规范景区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消除法律风险,推动市场经营主体与游客双赢共荣。
二是动静结合,打造“沉浸式”旅行体验。“巧装”法治文化阵地,出台《关于启东市开展法治文化阵地“焕新”工程实施办法》,明确建设主题与类别,倡导“法治文化与文旅发展相融合”理念,在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巧妙植入法治元素,让“法景”与“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依托江海文化景观大道、启唐城沉浸乐园、沙地印象馆等特色文旅景点,深度嵌入法治文化元素,让游客在游览中学法懂法。组建“江之尾”、“沙地名嘴”等普法志愿者队伍,以“法治夜市”“法治集市”“非遗巡游”等形式,在郁金香花海文化节、葡萄节、春节等节庆中,深入核心街区、文化场馆、旅游景点,开展普法小摊、幸运大转盘答题、法治拼贴诗、法治漆扇制作等互动项目,打造“逛美景、游乡村、学法律”旅游新模式。司法局联合文广和旅游部门,利用“启东文旅”公众号、公共场馆和景区新媒体矩阵,常态化发布法律法规知识,拓展普法传播渠道,推动普法宣传从“可见”走向“可感”,从“触达”走向“沉浸”。
三是精准赋能,提供“便捷式”法律服务。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在游客中心、沿江景观带等人流密集场所,打造江海第一哨、海螺、海豚等“法治小驿站”,配套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援助指引等“一站式”服务,让游客“零距离”体验法律服务。在景区分享推广“启东文旅”“12348”“苏解纷”等线上纠纷处置平台二维码,通过法律服务在线咨询、非诉纠纷线上调解等模块,确保游客在遇到消费纠纷、权益受损等问题时,高效便捷获取法律帮助,有效提升维权效率,让文旅体验更加安心无忧。选派司法行政干警、优秀调解员、资深律师常驻“法治小驿站”,依托多元化解纠纷机制,确保游客诉求快速有效回应。启东市圆陀角旅游度假区推行的“睦邻矛盾智调新体系”,社会矛盾调解成功率超95%,获评“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创新案例”;启东市近海镇打造的“红心小院”,通过构建五级工作网络,打通法治服务文旅产业“最后一公里”。
(启东司法局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