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海门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以法治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阵地建设+文化浸润+群众参与”的三维模式,推动法治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和群众生活,形成了“阵地全覆盖、文化有特色、群众广参与”的法治文化建设新格局,为全区法治建设注入强劲文化动力。
一是织密“全域式”阵地网络,夯实法治文化原动力。海门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原则,构建“区—镇—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网络,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域覆盖。区级层面,依托海门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等核心阵地,打造集法治宣传、文化展示、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法治文化平台。乡镇层面,结合地域特色,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常乐镇以张謇法治文化为主题,打造“法治文化小镇”;正余镇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法治文化广场”。村级层面,全区292个村(居)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法治文化格局。据统计,全区已建成各类法治文化阵地320余个,覆盖率达100%。
二是创新“浸润式”文化载体,提升法治文化感染力。海门区注重将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群众生活深度融合,创新推出“法治+文艺”“法治+民俗”“法治+科技”等文化载体,增强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文艺创作方面,组织创作法治小品、法治歌曲、法治书画等作品,通过“法治文艺下乡”“法治文化汇演”等形式,将法治文化送到群众身边。余东镇创作的法治情景剧《护薪之路》在全区巡演20余场,深受群众欢迎;在民俗融合方面,将法治元素融入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包场镇在元宵节期间举办“法治灯谜会”;在科技赋能方面,开发“法治文化VR体验馆”“法治文化互动小程序”等数字化平台,增强法治文化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三是构建“参与式”治理模式,激发法治文化鲜活力。海门区以法治文化阵地为依托,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法治实践,推动法治文化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转变。一方面,组建“法治文化宣讲团”“法律明白人”队伍,深入村居、企业、学校开展法治宣讲活动,全年累计开展活动500余场次,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另一方面,鼓励群众参与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悦来镇发动村民共同设计“法治文化墙”,海门街道组织社区居民参与“法治文化微景观”打造,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此外,依托法治文化阵地,开展“法治家庭”“法治村居”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激发群众学法用法热情。
(王锋 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