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事情众人商量 打造基层法治建设的长宁实践
长宁区司法局
2020-12-29 12:14:00  来源:法润江苏

长宁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国际化程度高,法治底蕴丰富,是上海连接长江三角洲的“桥头堡”。大城治理,千头万绪。如何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破解大城市治理难题?多年来,长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制度设计,把法治贯穿全过程民主的实践,探索走出依法分类治理新路径。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宁古北市民中心,充分肯定了推进全过程民主的示范意义,也为长宁未来的法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制度赋能,法治建设委员会实现“管理”到“治理”

超大城市的基层法治建设是个复杂系统,包括执法、司法、普法方方面面,长宁通过完善基层依法治理的制度设计,强化党建引领,实现从“九龙治水”到“统一作战”。为基层法治建设定制“长宁方案”。长宁坚持以项目化方式推动基层法治建设有序开展,从法治长宁建设110条,到依法治区36条重要举措,再到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的十个重点项目,每两到三年一轮的重点项目新陈代谢,确保了基层法治建设鲜活生命周期。今年,为加强基层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发布全面加强和改进基层法治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建立健全基层法治工作体制的要求。目前,在区委依法治区委员会下,长宁10个街道镇全部设立法治建设委员会,率先全市成立区级社区治理支持中心,全面推进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建设,“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已建立完成,各项基层法治建设重点任务在体制架构下有序推进。把法治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长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来抓,基层法治建设委员会全部由街道、镇的党工委书记挂帅。为确保第一责任人推进法治建设职责的真正见效落地,长宁区创新制定《长宁区关于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法、述法、守法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街道镇“党政主要领导向区委常委会专题述法”的要求,今年9月区委常委会听取了首个街道述法。法治审核成为重要决策的“必经流程”。立足源头把控,着力提高基层决策的法治化程度,长宁各街道镇100%建立司法所长列席街道主任、镇长办公会议制度。同时,有效发挥专业人才支撑作用,探索将街镇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基层执法队伍负责人、法律专家等纳入法治建设委员会体制,配套设立法治审核机制,明确重大决策作出前、相关法律文本签署前,由法治审核机构或法治审核人员发表书面审核意见机制。

二、模式创新,分类治理实现“标准化”到“精准化”

面对城区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要求,长宁聚焦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发力,创新树立依法分类治理理念,“居民区分类治理清单模式”荣获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全国十佳优胜奖。精准划分居民区类型。针对基层主体多元、问题多样、形式多变的情况,开拓性地将居民区划分为售后公房类、普通商品房类、涉外商品房类、老洋房类、动迁安置房类五种类型,探索形成不同类型居民区的“三清单一攻略一导则”(即问题需求清单、社会资源清单、公共服务清单,社区分类治理攻略和社区分类治理绩效评估导则),让“众口难调”不再成为掣肘基层依法治理的疑难问题。精准打造治理方式。在精准划分五类型社区基础上,出台《社区分类治理居民规约》,为不同社区量身裁定治理目标和特色规约。聚焦售后公房小区设施老旧等特点,突出“安全有序”治理目标,强调“小区更新”;聚焦普通商品房小区业委会、物业矛盾突出等特点,突出“礼让和谐”治理目标,凸显“社区参与”理念;聚焦涉外商品房小区社区文化多元化等特点,突出“多元融合”治理目标,加入“社区融合”元素;聚焦老洋房小区物业管理缺失等问题,突出“传承包容”治理目标,增加“历史保护”;聚焦动迁安置房小区居民文明养成难等特点,突出“睦邻友善”治理目标,明确“文明养成”要求。精准打磨治理样板。在不同类型社区的个性目标指引下,注重激发基层首创精神,通过培育壮大基层治理的特色品牌,以典型带路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基层法治治理精准化水平,形成了以基层依法融合治理的“古北模式”为代表的国际社区治理、以愚园路法治文化街区为样板的老洋房街区改造、以“立足周桥、辐射长宁、面向上海”为宗旨的加装电梯服务中心等一批特色项目,总结了荣华居民区“融”工作法、虹储居民区“虹储”工作法、岐山居民区“凝心”工作法等一批工作法,其中,“融”工作法获评全国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社区工作法。

三、渠道拓宽,法治协商实现“少数代表”到“人人参与”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维,发挥基层群众自身潜力活力,全力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激发“有事要商量”的热情。要提高基层法治建设实效,就要高效及时处置居民“急难愁盼”。在推进全过程民主法治实践中,始终聚焦民生问题,通过创新社区法治协商机制,有效解决了共享单车停放、闲置公共空间改造、精品小区建设等一批治理难题,形成了《华院居民公约》《小区停车规则》等一批符合实际、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民主法治协商规约。社区居民一直想解决又难解决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尝到了民主法治协商带来的甜头,参与社区自治共治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共建共享中的凝聚力、向心力也就随之提升。培养“有事会商量”的能力。围绕培养居民参与基层法治建设过程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出台《长宁区社区提案议事规程》,将法治协商能力培养作为深化全过程民主深化的重要切入口。议事规程明确了提案的提出主体、聚焦主题、解决渠道等基本内容,确立了基层民主法治协商的具体要求。以长宁路396弄路管会为代表的社区提案,从“提出、审议、落实、评估、保障”五个环节入手,切实解决了“三不管”非市政路段治理难题,有效推动社区参与有序化、社区议题合理化、社区协商规范化、社区共识最大化。积累“有事好商量”的经验。以“破解一个治理难题,完善一个法治协商机制”为思路,把议题解决作为常态治理的起步,充分转化法治协商成果,努力凝聚社会共识。催生了“国际社区法律事务指引(中英文版)”“党建引领 法治保障 华阳路街道加强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建设案例集”、基层立法联系点常态普法等经验,完善了“议题由群众提出、决策由群众产生、成效交群众评议”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此外,注重以专门人才为抓手推进依法自治,200名“法治带头人”和559名“法律明白人”成为基层法治建设“引路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合规运作工作坊”“涉外社区法官工作室”等多元法治力量不断涌现,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持续增强。

下一步,长宁将持续深化基层依法治理创新,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卓越心在基层法治建设上下功夫,使长宁群众有更多的法治获得感、更高的生活幸福感,为上海这座法治之城贡献长宁智慧和长宁力量。

编辑:任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