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法治社会的困境与破解之道
刘建军
2020-12-30 15:10:00  来源:法润江苏

法治社会的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观念困境、主体困境、成本困境、监督困境、惩罚困境等。相比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是最为困难的,任务是最艰巨的。

结论一:核心议题与外围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已经形成了标准的“房权社会”。可以说,基层治理的外围议题(如群众团队的构建、社区社会组织的成长以及各种社区公共活动的开展等)已经得到有效解决,但社区中的核心议题(如物业服务问题、业委会规范化管理问题、居民区物权管理混乱问题等)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以房权管理为突破口,构建城市基层物权治理和物业管理体制,将是城市基层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我们的调研,我们发现,核心议题的治理必须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但是,这一法治化又不是极端的、单一的法治化。

结论二:“以礼入法”与“以法入礼”

如果说中国古代奉行的是“以礼入法”的治理路径,那么当代中国的物权治理就要奉行“以法入礼”的治理路径,即通过“法律公约化”,缔造有约束力、长了牙齿的“小区宪法”。目前上海每个居委会平均管理2-3个小区,如果每个小区都能形成自己的“小区宪法”,那么上海的基层治理一定会达到真正的“精细化水平”

结论三:温度社区的局限性

社区作为公共生活单元和公共治理单元,仅仅有温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所有的社区中,均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公共生活,即政治型公共生活、关系型公共生活、利益性公共生活。有温度的社区是与关系型公共生活相对应的。广场舞、舞蹈队、合唱队、书法团队等等,都在不断地提高着人际交往的频率与密度。但是,当我们面对社区中各种各样的公共议题的时候,当我们面对社区中纷繁复杂的利益纠葛和利益冲突的时候,社区的温度还不足以从根本上使社区公共秩序完全确立并延续下去。

关系构建+治理优化

社区的风度意指对法律的敬畏、对社区公约的遵循、对社区公共规则的实践以及对个体部分利益和部分权利的让渡。我们在研究社区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发现社区的风度就是体现在个人对其“利己性便利”的放弃之中。我们要想在社区过有风度的生活,就得有忍受“繁琐”和“不便”的气质和追求。有风度的社区必然要求个体对其部分利益和部分权利的让渡甚至放弃,必然要求他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遵守关及到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社区公共规则。从“有温度的社区”迈向“有风度的社区”,就是实现了从关系到治理的升级。社区的关系维度和社区的治理维度,两者不可偏废。“关系构建+治理优化”乃是对社区公共秩序和基层公共秩序的双重界定。

社区温度与社区风度的关系

大量的事实证明,社区温度与社区风度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社区温度为社规民约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关系资本,社区温度极大降低了社规民约制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了人们对社规民约的认同程度和实践能力。同样,社区风度又反过来强化了人们在处理公共议题、参与公共事务中的交往频率和交往密度。如果没有社区温度的支撑,很多社规民约形同虚设。因为社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空间,这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处罚权、执法权和立法权。社区从根本上来说是集情感性与规则性于一身的“复合空间”。

社区硬币的两面

如果说社区是一枚硬币,它有两面:首先,情感维度、关系维度是一面;其次,规则维度、治理维度是另一面。一枚硬币总是有两面的,离开其中任何一面,另外一面也就不复存在。单一的情感和关系维度不足以维系社区的公共状态,单一的规则和治理维度会阉割社区的本质属性。社区温度的提升、社区风度的构建,实际上就是一个将原始的“自然人”转变为“社区人”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人是多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属性充分展现出来了。营造有温度的社区,这是人之情感的自然展现;构建有风度的社区,这是人之理性的优雅张扬。没有温度,社区就是个人主义偏执狂的墓地;没有风度,社区就是私人利益无限扩张的死穴。我们呼唤,社区不仅需要温度,更需要风度。

“温度+风度”

关系维度和规则维度是一个城市和一个社区的两幅面孔。关系维度包含着城市的温情与温暖,规则维度包含着城市的秩序与规范。前者是城市的温度、社区的温度,后者则是城市的风度、社区的风度。有效的城市善治和社区善治是以温度与风度的相加作为其两大基石的。城市的风度表现为对法律的敬畏、对规则的贯彻、对公约的遵循,它代表了一种城市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城市风度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温度+风度”,构成了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迈向善治的两大标识。

编辑:任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