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骑手化身“法律明白人” 基层治理创“骑”迹
2025-04-22 15:34:00  来源:法润江苏

横林镇早餐铺的张阿姨一直记得那个忙碌的早晨,她正在摊位前招呼顾客,外卖骑手小王送餐时特意提醒她:“姐,上次听您说家里卫生间漏水,这张民法典宣传单正好讲相邻权纠纷怎么处理。”张阿姨接过宣传单,通俗的语言和图示讲解了漏水纠纷的解决步骤,张阿姨按照宣传单上的指引,妥善解决好了她的问题。现在这张宣传单还放在她摊位的抽屉里,经常借给遇到类似问题的街坊邻居。

在常州经开区横林镇,像小王这样的“法治骑手”队伍已壮大至98人,实现了全镇21个村(社区)的全覆盖。这些骑手日均配送普法资料300余份,累计服务群众超5万人次,构建起一张覆盖率达100%的“移动普法网络”。这一创新举措成效显著,骑手累计上报矛盾纠纷线索326条,较去年同期增长23%;通过及时介入调解,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2%,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5%,真正实现了法治宣传“最后一米”的无缝衔接。

灵活普法,穿梭街巷的“法律信使”

一是织密网络,当好法治“播种机”。横林司法所充分发挥外卖骑手走街串巷、进楼入户的职业优势,组织百名骑手组建“法治快递员”队伍。这些骑手每日穿梭于21个村(社区),将法律知识如同种子般播撒到千家万户,实现普法宣传全域覆盖、无死角渗透。二是精准投送,做好法律“配送员”。骑手们根据不同社区的人员结构和需求特点,精心搭配民法典、人民调解、反诈防骗等各类普法“套餐”。送餐途中主动观察居民需求,实现法律服务的“私人定制”,让法治宣传更接地气、更入人心。三是解疑释惑,争当普法“活教材”。骑手们运用司法所培训的典型案例,在送餐过程中开展“一分钟普法”。比如遇到装修纠纷时,能立即用相邻权案例说理;发现消费争议时,可用合同法条款支招,真正让法律条文“活起来”,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生活指南。

多维赋能,砥砺精进的“法治先锋”

一是阶梯培训,锻造法律“生力军”。每周三下午是骑手们的固定“充电时间”。在红联村“骑手驿站”,20多名骑手正在参与法治培训,“这两周重点讲解劳务纠纷如何调解”,专职调解员正在讲解:“遇到劳务纠纷,要先理清事实,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大家边听边记,不时举手提问,现场互动热烈。培训结束后,每名骑手都拿到一份《常见法律知识》折页,方便随时查阅。二是线上答疑,打造法律“直通车”。司法所建立“法治骑手”微信群,为骑手提供三大支持:法律咨询(随时@值班律师快速响应)、案例分享(每周推送典型调解案例)、知识更新(每日发布政策解读与法律问答)。骑手王兵表示:“在群里咨询宅基地问题,很快就得到了专业解答”。这一机制有效解决了骑手工作中的法律困惑,提升了普法服务的及时性。三是多元激励,点燃普法“新引擎”。为表彰优秀骑手,司法所设立年终评优制度,为表现突出者颁发“法治先锋”徽章、“特邀调解员”聘书,并赠送充电宝、保温杯等实用奖品。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骑手的荣誉感,也进一步调动了其参与普法和矛盾调解的积极性。

敏锐洞察,矛盾纠纷的“前沿哨兵”

一是现场感知,纠纷现场的“温度计”。外卖骑手小李送餐时,听见租客和房东在楼道里争吵。原来是为押金退还问题起了争执。依托司法所培训的调解方法,小李先让两人平静下来,随后递上印着人民调解的折页,指引他们去司法所进行调解,第二天,双方在调解员见证下达成和解,房东当场退还了押金。二是动态摸排,社情民意的“传感器”。骑手们利用走街串巷的工作优势,有问题随时报制度,通过“法治骑手”微信群实时上传矛盾纠纷线索。今年以来,已累计上报各类隐患线索83条,其中邻里纠纷占35%、家庭矛盾占28%、消费维权占20%,形成动态民情数据库。三是及时响应,矛盾化解的“信息桥”。骑手发现纠纷后,通过专用微信群上报,司法所安排调解员及时跟进。对于简单纠纷,当天就能介入调解;复杂问题则转交相关部门处理,确保矛盾纠纷不拖延、不升级。

如今,外卖小哥化身“法律明白人”,成为横林镇法治建设中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穿梭在街巷楼宇间,将法律知识随餐食一同送达千家万户,他们以车轮为笔、折页为墨,探索基层治理新“骑”迹,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

常州经开区司法局 沈璀

编辑: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