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以来,泰兴市司法局瞄准法治乡村建设“着力点”精准发力,在整合各类资源基础上,健全完善建设机制,以推动工作“四化”助力法治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一是强化法治队伍建设,为法治乡村赋智。建立完善专兼职法治建设队伍,建立了以“五老”、律师、公安民警、法治副校长、法律工作者、“法律明白人”、网格员、调解员等为骨干的法治建设队伍。加强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法治培训,优化农村人民调解员队伍,扩大农村法治宣传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在宣传法律法规、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广大农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二是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为法治乡村赋能。进一步加强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全面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针对涉农市场主体,聚焦农业农村重点产业项目,以“单兵+组团”等方式,组织律师实地把脉问诊,为48家涉农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进行“法治体检”,梳理法律风险点32个,提出预防风险纠纷意见建议37条。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为农户化解疑难纠纷2100余件,提供法律帮助1285人次。深化“法援惠民生”理念,对“三农”案件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办理,2022年受理涉农案件178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三是细化多元纠纷化解,为法治乡村赋力。织密矛盾纠纷排查网络,深入基层群众,详细了解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真正做到为民解忧。深化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创新开展“警法融合三所共治”工作。组建普法志愿团队,为群众送上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专业法律服务。发挥司法所职能优势,健全“网格+调解”模式,网格员在第一时间获取纠纷信息、到场处理。完善乡村“多元联动”矛盾调处机制,健全多部门沟通衔接机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社区)。
四是深化乡村自治动力,为法治乡村赋势。推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激活“援法议事”潜能。“线上微云”便捷服务,全市350个村(社区)“法润民生”群共推送各类法治资讯500多条、典型案例200多例,接受法律咨询2万多人次。“线下实体”扎实作为,黄桥镇滨河社区推出“1+3+N”治理模式,推行“红色物业”,设立“民情反光镜”,采纳群众意见30条,化解纠纷60起;新街镇鞠山村在法治广场开设“天天有约”栏目,让村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增强主体意识;新街镇顾庄寺村结合实际打造“援法议事亭”,合力解决“界址纠纷”“排水渠建设”等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100余件。
来源:泰兴市司法局 吴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