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区坚持以创新和深化“枫林”调解品牌为抓手,积极探索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和社会治理“三治”融合新实践,借助“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和“援法议事”等活动开展,不断加强枫桥经验在社会基层治理中的实践力度。
搭建平台,培育队伍,让基层事基层了。基层法治队伍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灵魂。注重平台建设和队伍培养,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华港镇实际投入100余万元,升级“枫林”调解培育基地,一体打造“枫林”法律明白人(调解员)教育实践基地,建成宣誓墙、培训教育基地、实践交流基地,打造基层“枫桥经验”践行者的摇篮,近两年培养基层优秀调解员6个批次200余人次。拓宽调解力量组成,将“法律明白人”、乡贤会员、“五老”成员、企业工会代表、法律顾问等融合组成助调团,让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地方调解,将法理、乡情和人情融合一体,并借助各村援法议事工作室,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民主化、乡土化,让广大村民参与调解,参与评判,形成了“法治+社会基层治理”的良好局面,有效提升了调解成功率和满意率。
强化宣传,普法见底,让法律人处处有。组建普法宣讲团,纳入“老娘舅”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队伍,针对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开展法律宣传“村村访”活动,定期开展普法宣传、知识讲座,向群众广泛宣讲平安法治知识。将普法融入网格,把网格员培育发展成为“调解员”和“普法员”,充分发挥其贴身群众工作的优势,在日常走访和一般矛盾化解中,现身说法、以案释法,将法治思想深入最底层。将普法与执法融合,邀请调解员、“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参与执法行动,监督执法行为,让执法现场成为以案释法、普法宣传的阵地。
创新举措,塑造典型,让调解员“枫林”化。打造海陵“枫林”调解品牌,华港镇将“枫林”调解工作室、警法融合“姚民”工作室、葛秋居家事调解工作室多室合一,培育出姚凤林、王爱民、葛秋居等一批优秀调解员。发挥典型作用,在“枫林”培育基地开展集中培训、跟班学习等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百人驻百点工作实际,创新法律援助、远程公证等工作举措,实现基层法治需求不出村的新格局。
(海陵区司法局 海陵区华港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