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充分发挥乡村法治文化引领、村居法律服务铺路的作用,一体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让民主法治成为基层治理底色,助力全市乡村振兴建设驶入“快车道”。
一是突出“多元化”,丰富乡村法治文化。推动万名干部学法,下发《靖江市领导干部学法清单》,建立领导干部任职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抓好市、镇、村三级干部学习教育。强化法治文化引领作用,提速法治广场、法治长廊等“沉浸式”普法阵地建设,在靖城、季市、生祠等地打造法治乡村主题园等新阵地。着力将法治宣传与乡村文旅相结合,在全市村(社区)推广“周末普法大舞台”,运用“法治绘画”“法治微剧”“法治快板书”等文艺方式,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学法、用法、守法。今年以来,全市线下依托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援法议事室等阵地开展长江保护法、“防诈反诈·你我同心”等专题普法活动80余场,线上发布普法小视频50余次。
二是突出“多样化”,强化乡村法治基础。以斜桥镇为试点,推行“24小时法治超市”建设,实现法律服务“全时空”“零距离”。开展“援助E通”进乡村,依托一体化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推动援助服务下沉,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法律援助“村里办”。加强乡村非诉调解队伍建设,纵向搭建镇、村、网格“三级流转”组织链。联合“四员合一”调解力量,进一步将网格法治触角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探索“乡贤+专家”调解模式,充分发挥“名人效应”集中调解,依托“轮值村干部”等,将基层矛盾纠纷的化解率提高至90%以上。
三是突出“多维化”,推进基层法治实践。提升村(社区)“四治”融合质效,下发《江苏省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管理办法》,严格一套标准百人执行,实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管理考评专人负责制,组织全市村(社区)干部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强化公众参与,推动“村书记来说法”模式全覆盖,促进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把合法性审查延伸至村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全面推广村(社区)“四议两公开”制度,援法议事覆盖到全市257个村(社区)。深化数字赋能,迭代升级“调解小助手”“苏解纷”等数字法治平台,规范提升村(社区)小微权力运行。
(靖江市司法局 黄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