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巧用乡土资源开拓法治乡村建设新阵地
2024-05-16 14:17:00  来源:法润江苏

“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兴化市司法局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特色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法治达人等乡土资源开拓法治乡村建设新阵地,切实增强基层普法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一是凝聚普法强基能量,宣传队伍“乡土化”。通过发现、吸纳、培养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土艺人、土团队”,加入“八五”普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其中有“草根”文化艺人,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联合出台《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引导和激励办法实施意见》,采取政府搭台,民间参与,成立多个协会,解决组织场地问题。同时按照每季一主题、每月一专题的形式,举办各类普法活动,在全市形成“党员干部唠嗑普法、文艺宣传说唱送法”法治宣讲格局,满足了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

二是紧扣群众普法需求,宣传内容“乡土味”。基于群众法治文化需求,将“高大上”的“法言法语”转化为“接地气”的“土言土语”,融入本地方言、顺口溜等,积极创作《茅山号子唱响民法典》《锣鼓书说唱民法典》《道情“宪”法》等一系列新创法治文化作品,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进一步延伸村民法治教育“神经末梢”,让枯燥的法律生动化、趣味化、通俗化、形象化,不断提高群众法律意识,让群众自觉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从而增强普法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三是传递普法宣传温度,宣传媒介“乡土情”。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普法形式,丰富普法载体,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更“入人心”。以法治乡村建设为主线,“线上+线下”同向发力,积极打造“普法6+”品牌,依托“法润民生”“法治兴化”、网格群等媒介平台,推送法律明白人等乡村法治好声音,让抽象的“法”通过乡土平台实现“灌溉式”普法模式逐渐向艺术感染、精神浸润、人文渗透的“交互式”转变,不断提高基层普法工作质量,使法治宣传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兴化市司法局

 

编辑:舒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