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丹徒区紧贴青少年身心特点,运用“加减乘除”工作法,以法之名为青春护航,切实筑牢全方位、全周期、多维度的青少年权益保护屏障。
一是巧用“加法”,打造品牌驱动新引擎。将品牌建设作为促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护苗成长资源矩阵。丹徒法院联合江苏大学法学院精心打造“向日葵”普法护苗品牌,通过构建“1+1+N”(即1个领导小组,1支青年志愿服务队,N家联合单位)融合普法模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法治蓝天。丹徒区司法局深入推进“品牌+阵地”建设,创新建立高校园区法律服务联盟,与5所院校签订共建协议,并在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打造“沉浸式”法治教育新场景。截至目前,已开展“典亮青春梦 护航成长路”“学法在心 法护未来”等主题活动6场次,覆盖师生2000余人次。
二是常用“减法”,构建融合共治新格局。拓展检司协作路径,创新推出“支持起诉+法律援助”服务机制,打通案件衔接壁垒,凝聚工作合力。优化服务流程,开通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审批、指派,全力把好案件“质量关”。今年以来,累计办理涉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13件。聚焦困境儿童心理压力、生活困扰、监护缺失等问题,区“法爱同行”妇儿维权法律咨询服务中心会同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推出“法治教育+心愿认领+心理疏导+爱心暑托班”等多维度帮扶套餐,为困境儿童提供“减忧、减压、减负”全方位服务。深入摸排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特殊人群的未成年子女实际需求,联合民盟、民政等部门开展“暖心助学”“情暖中秋”等主题帮扶活动6场次,累计帮助5名未成年矫正对象及特殊人群未成年子女定制爱心助学、职业规划等帮扶方案。
三是善用“乘法”,激活法治育人新效能。打破“台上讲、台下听”的单向模式,侧重“沉浸式”“互动式”宣传形式,切实提升法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向日葵”青年志愿服务队选取真实案例为改编创作背景,深入辖区4所中小学校,生动演绎原创法治情景剧《法槌之下:少年的挑战》,并联合镇江市电视台在“法眼新观察”抖音平台同步直播,受到广泛好评。丹徒区检察院依托“法治副校长”孵化校园“法治小卫士”30余人,通过身边同学普法宣传引导未成年人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相关工作做法被《法治日报》刊发。镇江市公安局丹徒分局利用萌娃进警营“警营开放日”的有利契机,通过“场景化体验+趣味性互动”方式,打造沉浸式法治微课堂,让法治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根植于心。
四是活用“除法”,探索矫心正行新路径。丹徒区检察院深化“宜心卫蕾”未检品牌建设,以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公益观察员职业优势,在案件办理中深挖未成年人误入歧途的深层次原因。丹徒区司法局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严格执行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信息保密制度,单独组织教育学习、单独存放档案材料、依法封存犯罪记录。发挥全市首家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宣告室、损害修复室以及“筑梦正途”工作室阵地作用,引入沙盘、VR情景教育、音乐放松椅等设备,邀请监护人、家属在场陪同,激发内在改造动力。积极吸纳律师、监狱戒毒所民警、心理咨询师等力量成立“成长帮教小组”,推行嵌入式心理干预,助力重塑信心、顺利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