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黛瓦,飞檐翘角,风光旖旎的田园乡村里坐落着一间四合院——谷里“法治小院”。
该小院集法治工作站、援法议事堂、享法书屋、村史馆为一体,通过强化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室法律咨询、公证指引、法律援助、矛盾化解、法治宣传等功能,力求为居民营造“文明、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为游客打造“安心、放心、舒心”的旅游环境,为商户提供“公平、有序、诚信”的经营环境。“法治小院”既是夯实法治建设基层基础的具体举措,更是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在市域治理法治化建设方面有益尝试的一个缩影。
播撒“法治种”——公民法治素养全面提升
“阿姨,平时遇到陌生短信要求汇款、转账千万要警惕,这是现在很常见的电信诈骗形式。”法治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正在向辖区居民宣传《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南京市江宁区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为契机,不断提高普法活动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普法特色品牌熠熠生辉。组建全市首个“益起普法·新媒体普法联盟”和“益起普法·高校联盟”,组织开展“法律七进”“法护长江”等特色活动,发布2022年度十大法治典型案例,全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打造全市首家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融法于景、寓教于馆。目前,全区已创成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4处、市级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9处,区、街、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建成率达100%。法治德治融合双轮驱动。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文明户”“美丽庭院”等典型选树活动,让崇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良好风尚,以德治促进法治,以法治保障德治。
萌发“民主芽”——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推进
“五一”长假前,谷里街道张溪社区在“溪引力”援法议事堂召开会议,就社区居民关心的节假日期间卫生环保、道路交通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现场听取居民和商户代表的建议。
以群众诉求为导向,强化基层民主协商,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是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必由之路。优化“援法议事”工作机制。自城乡基层“援法议事”活动开展以来,全区议事阵地全面覆盖,议事清单日趋完善,议事流程更加规范,议事机制不断健全。凝聚“专业+多元”协商优势。强化“新乡贤”“五老”“三官一律”“法律明白人”等作用发挥,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商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推动党建引领基层依法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激发“当家作主”自治活力。围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引导村(居)民参与村(居)自治组织章程、村规民约制定以及生态环境整治等事宜,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盛开“和谐花”——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践行
“大家都是出来玩的,互相体谅一下,各自退让一步,有话好好说。”在徐家院停车场,来自马鞍山的游客李某在驾驶小轿车通过单行道时,不慎碰到来自镇江的游客徐某。法治工作站值班调解员第一时间促成双方和解,现场交通秩序很快恢复正常。
南京市江宁区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强化矛盾纠纷调处网络体系建设,力求将矛盾纠纷稳控在基层一线,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一站式调处机制。在区级层面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一体化”服务中心,在街道层面加强“一站式”调处服务平台,在村(社区)层面建实“宁无忧”调解工作站,通过“一站式受理、一体化研判”,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深入推进多元化调处机制。发挥“苏解纷”微信平台和非诉讼服务平台“线上+线下”集成优势,整合行政和司法资源,健全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各自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配合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导入、一体受理、分类化解、联动处置”。不断完善信息化调处机制。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实现矛盾纠纷受理、分流、调处、回访等环节数据共享,大幅提升调处效率。推动人民调解员入驻“抖音”,开展“调解进行时”短视频联播。
收获“幸福果”——公共法律服务惠民便民
“我们企业小,没有聘请常年法律顾问,现在有公益律师帮我们出主意,实在太好了!”在谷里街道法治助企2+N公益活动现场,某小微企业负责人激动地说。
江宁区委依法治区办聚焦“拼经济、促发展”,将公共法律服务延伸至民生需求最前沿,推动群众实时共享法治惠民成果。法治助企,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区司法局联合区工信局开展法治助企2+N公益活动,法治助企志愿者服务队去年共走访企业1200家,开展法治体检500余家,解决企业法律问题407个。法援惠民,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深入实施“法援惠民生·拓展工程”,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实行法律援助经济状况承诺制;持续加强拥军优属法律援助工作,设立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工作站点25个。公证便民,切实提高百姓满意度。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首问负责制”和“容缺受理”机制;在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部署远程公证系统,实现就近申办、线上审核,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江宁区司法局 季嘉 陈妍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