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以来,徐州市司法局深度融合法治精神与文化艺术,通过创新载体、融合文化、强化传播,大力开展法治文艺作品创作征集与推广活动,有效提升法治宣传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法治徐州建设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创新载体筑矩阵,法治文艺精品迭出
创意征集,精品荟萃。连续多年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元的征集活动。2021年国家宪法日期间成功举办全市宪法公益广告征集评选,评选出平面类获奖作品45件,视频类优秀作品31件;2022年联合市教育局等部门举办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征集,吸引全市书画爱好者及中小学生踊跃参与,征集书画、征文作品近600幅(篇),评选出165部展现法治精神的高质量作品;2024年国家宪法日聚焦“我与宪法”,征集征文视频作品200余篇(部),涌现出《我站在宪法旁边》《宪法,那么远、那么近》等感染力强的佳作;五年来,组织应急管理普法作品征集展播活动4次,共收集作品38幅(部);组织开展徐州市第一届“童画世界 绿色人生”禁毒戒毒主题儿童画评展活动;
舞台演绎,深入人心。 2024年民法典宣传月期间,创新开展“优秀法治文艺作品基层行”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征集筛选法治文艺节目,最终评选出歌舞《民法典是红飘带》、朗诵《宪法在我心中》、小品《遗产风波》《刷单被骗十二时》《婆婆也是妈》、快板《民法颂》《法润新沂谱新篇》等10个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百姓生活的获奖节目。这些作品巧妙将法律知识融入歌曲、戏曲、相声、小品、快板等艺术形式,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多轮巡回演出,真正实现了“寓法于情、寓教于乐”。
非遗赋能,融合创新。 2024年下半年启动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征集评选,从剪纸、泥塑、糖人、折扇、雕版印刷、香包等300余件非遗手工艺品中精选50件参加省级展评。同年12月,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响(香包)、张猜猜(香包)、周原(拓印)携作品精彩亮相“江苏省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展”,现场技艺演示广受赞誉。邳州市司法局更创新性地将法治元素融入花鸟字画非遗技艺,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法治主题作品。2025年“民法典宣传月”期间,“‘典’亮乡村 与法同行”活动在红枫园举办,通过农民画、剪纸、香包、泥人等非遗载体展现民法典精神,传承人现场创作并指导群众参与,让“老手艺”焕发普法新活力,“看得懂、记得住”成为群众最朴实的反馈。
融合文化强内核,法治宣传精准浸润
立足传承创新,激活法治文化内生力。深刻把握新时代群众法治文化需求,创造性提出并实践“文艺+法治+德治”深度融合模式。一方面,充分挖掘徐州本土丰厚的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推动法治精神与之深度嫁接,催生了如戏曲小品《遗产风波》、音乐快板《法润新沂谱新篇》、歌伴舞《民法典是红飘带》等20余个饱含地方韵味的原创精品节目。另一方面,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传统技艺为载体,巧妙植入法治内涵,剪纸中的法治故事、香包里的法治寓意、花鸟画里的民法典关键词,使古老技艺在法治语境下焕发新生,也让普法宣传更具艺术美感与生命力。
立足群众期盼,推动法治文化精准浸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满足群众法律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精心的需求征集、精细的分析研判、精致的产品供给”,精准对接基层群众关切的法律问题。创作过程注重将抽象晦涩的法条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剧情和接地气的艺术演绎。无论是聚焦防范网络诈骗的《刷单被骗十二时》、探讨家庭和谐的《婆婆也是妈》,还是阐释财产保护与婚姻家庭的花鸟画,都力求“一作品一特色”,实现法治宣传与群众生活的“零距离”对接,使普法真正“解渴管用”。
立足活动宣传,强化法治文化实践渗透。将舞台搬到田间地头,把法律送到百姓身边,是徐州法治文艺生命力所在。自2024年起持续深入开展“‘与法同行’优秀法治文艺节目基层行”活动,已在全市各县区巡回演出174场次。此活动精心遴选各县区涌现的普法佳作,组成高质量的演出阵容,深入乡村社区一线。在泉山首场活动中,市、区领导与群众共聚一堂,现场反响热烈。正如柳新镇村民黄桂芝所言:“以前觉得法律远,现在感到法就在生活里”。这种大规模、常态化的基层巡演,不仅为群众送上丰盛的法治文化大餐,更打造了吸引人心的“法治强磁场”,传播了深入基层的“法治好声音”,显著增强了普法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记忆力。
成效彰显影响力,法治文化添势赋能
公民法治素养有效提升。通过持续浸润,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公民普法宣传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群众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参与”,从感觉“法律遥远”到认同“法在身边”,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基层法治根基持续夯实。法治文艺成为赋能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的柔性力量。活动深入174个乡村社区,有效提升了基层干部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和谐的能力,推动了“三治融合”。
特色普法品牌成功塑造。 “优秀法治文艺节目基层行”已成为徐州普法工作的靓丽名片。其“接地气、聚人气”的特质和显著的传播效果,为法治文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发展积累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