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响应南京市“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号召,浦口区围绕“平安韧性”主题,试点打造兰桥雅居“平安韧性”法治小区,“谁执法谁普法”部门单位广泛参与,助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和社区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小区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一是选好“支撑点”,重构“数字内核”,推动治理提档升级。紧扣“智能采集、实时推送”的总体目标,围绕基础、生活、互联网信息三个维度,加强数据采集,起底小区人、房、户、铺数据,从人脸识别、上网联网、快递物流等数据入手,做到小区本地住户、外来人员的实时掌握,共梳理各类有效数据2.2万条,建立起精障患者、前科人员、独居老人等6类专题数据库,便于社区精准管理;丰富便民服务,设立公安便民服务代办点,开设50项群众高频办理事项,同时,开出政务流动服务车,将服务窗口“搬”到车上,上门为群众办理户籍、居住证、车驾管、犬证等共计165项公安业务,让群众办事“零跑腿”;强化风险预警,在小区出入口、重点路段加装人脸采集设备,定期搜集水、电、气等相关数据,以“数据”辅助关注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等群体情况;优化电动车充电设施,推出“5角钱6小时电”“充100元得150元”优惠套餐,“电瓶上楼”“飞线进楼”现象大幅下降。
二是抓好“着力点”,设立“法治驿站”,缩短为民服务距离。以打造标准化“法治驿站”为目标,区司法局整合各类资源力量,依托小区“邻里中心”现有空间,打造了“兰桥法治驿站”。轮驻专业律师,组织社区法律顾问、公职律师、专职律师3支专业队伍,每周四轮班驻守驿站工作室,通过“邻里中心留言信箱”、社区网格员等搜集基层群众法律诉求,根据百姓诉求定制服务清单,指引群众以多元方式获得法律帮助、化解矛盾纠纷;常开法治讲堂,年初,制定普法课程清单,邀请高校专家学者每季度开设婚姻家事、民间借贷等“法律微课”;结合法律顾问“万场讲法”活动,提供民法典、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专题培训,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开展送法上门,引导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润泽法律服务中心高校普法志愿者定期前往小区开展实践活动,社区“法律明白人”带领、组织、分配大学生志愿分队进行上门普法,在社情民意收集、法律常识普及中实现“校地合作”双向奔赴。
三是找好“落脚点”,推进“援法议事”,打通基层神经末梢。聚焦群众关注的要事、民生改善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健全议事队伍,由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牵头,吸纳社区民警、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专业力量,邀请党员、楼栋长、物业经理、居民骨干等积极参与,同时,按照“一小组一乡贤”配置标准,选拔29名乡贤代表,确保“援法议事”队伍呈现多元化。浓厚议事氛围,小区户外设置“民情议事亭”,室内打造“四方调解工作室”,推出“老吕来说事”调解品牌,发挥人民调解员吕为明、乡贤代表等积极作用,用群众的语言做群众工作,及时将各类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扩大议事规模,根据议题内容,不断调整议事主体范围,形成“部门+社区+群众”议事模式,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区城管局、区司法局等11个部门单位,与近百名小区居民代表,先后召开“兰桥议事会”12场次,广泛听取民意、汇集民智、感知民情,解决物业更换、“僵尸车”清除、占用绿地等问题31件。
浦口区司法局 杜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