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以水为墨勾画长三角法治文化“最美窗口”
2021-06-18 14:33:00  来源:法润江苏

近年来,昆山市司法局牢牢抓住“家门口”的历史性机遇,深度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底蕴内涵,围绕打造长三角法治文化“产业集聚地、产品供给地、特色体验地、融合发展地”目标,全力勾画向世界展示的长三角法治文化“最美窗口”。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设区域法治文化示范带。充分发挥昆山对接上海的“临沪第一站”优势,以“水乡文化、吴文化、江南文化”品牌特色为牵引,积极加强与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等地司法行政部门的政策共商、机制共创、资源共享。紧紧围绕“一中心、一走廊、一个城镇圈”的法治文化总体布局,“一中心”是指以推进长三角法治建设一体化为中心,“一走廊”是指着力建设苏沪毗邻边界地区法治文化示范走廊,“一个城镇圈”是指以“嘉定安亭—昆山花桥—青浦白鹤”城镇圈“小三角”为依托打造法治文化“创新样板区”。近年来,已连续形成《青昆司法行政共建合作框架协议》《安亭·花桥·白鹤司法行政共建协议书》等制度框架,联手打造昆嘉太三地家庭普法公益联盟,推动“安亭·花桥·白鹤法治建设联盟”“千灯·白鹤·香花桥法治联盟”“长三角法治建设义务宣传志愿者队”实体化运行,加快整合长三角特色法治文化研究资源,在法宣活动联动、普法队伍共建、法治文化交流协作、法治文化阵地共建等方面大胆探索和创新,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的成熟经验。

二是挖掘成长基因,书写江南法治文化好文章。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围绕“继承发扬长三角地区共同文化资源和精神家园”主题,使“地域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文脉相通”成为持续推动长三角法治文化交流交融的先天动力。依托昆山作为“昆曲发源地”、周庄镇作为“江南第一水乡”、淀山湖镇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戏曲)之乡”的先天优势,深入挖掘“顾炎武” “朱柏庐”法治思想元素、水乡法治文化特色、本土戏曲戏剧艺术的丰富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吴语说法”“昆曲普法”“宣卷讲法”“法治小戏演法”为传播形式,将法治理念与长三角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提升植根于本乡本土的法治文化自信。创建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6个、苏州市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29个,联动开展“临沪尚法”法治文化艺术节、法治宣传月等系列法治宣传活动,倾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江南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三是强化示范引领,打造特色法治文化新地标。全面聚焦勾画长三角法治文化“最美窗口”的总目标,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引领性、彰显“江南文化”特质的法治文化地标。秉承“走进群众、贴近生活”的规划理念,依托昆山市城市生态森林公园,投资千万启动建设占地8万平方米的“民法典公园”,集休闲娱乐和普法学法于一体,让人民群众在自然山水、花草树木之间感受民法典法治精神。建成全省首个以地方发展经验诠释宪法与时俱进的法治文化阵地“昆山市宪法广场”,首个以“全面依法治市”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场馆,在周庄、巴城、千灯等江南古镇打造一批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保护绿色生态环境、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的多元化法治文化阵地聚集区,展现以周庄古镇为代表的水乡文化、以巴城昆曲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千灯顾炎武为代表的先贤文化、锦溪古镇的桥文化、以及淀山湖的湖区文化。在上海地铁11号线花桥延伸段建立法治宣传“垒垒驿站”,抓好全市10余万跨城通勤人口的法治宣传教育。创新开发基于增强实景的法治文化体验类AR/VR微信互动程序,扫一扫二维码即可遍览全市法治文化阵地,有效提升法治文化特色性、趣味性和整体性。

四是推进融合发展,重塑最美法治文化风景线。促进法治文化与党建文化、传统文化、先贤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互相融合,推动长三角优秀法治文化创新性发展。率先提出打造法治型党组织实训基地,将市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建成党员法治教育基地。将本土先贤法治思想元素融入社区、学校、公园等法治文化阵地风貌规划,修缮“顾炎武纪念馆”、编演《朱子家训》系列情景剧,以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法治元素为支撑,潜移默化地发挥道德感召力。把法治元素和生态旅游相结合,设立“锦溪旅游巡回法庭”“法官工作室”“周庄纸箱王创意园”,面向游客开展启发式普法、互动式说法、体验式学法,将江南水乡“观光旅游地”打造成为法治文化“网红打卡地”。深度运用现代传媒技术繁荣法治文化,连续举办八届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形成国内最大的法治微电影作品库。将花桥普法馆、鸡鸣塘法治文化公园等阵地建设成为昆沪两地“民法典协同宣传、普法活动联办、法治阵地共享”载体。揭牌成立“尚法文化传播研创中心”,制定《昆山市法治文艺奖励办法》,发放奖励资金200余万元,持续提升区域法治文化软实力,在挥毫泼墨、浑然天成间全力勾画长三角法治文化“最美窗口”。

编辑:任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