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市吴中区司法局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将法治乡村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让法治贯穿到乡村治理全过程、各领域,用法治助力村美、业强、民富,以法赋能“天堂苏州·最美吴中”发展愿景。
一是重统筹、强保障,推进乡村依法治理工程。突出“关键少数”,探索“两委”干部法治建设履职报告制度,将《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列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内容,加强对村“两委”干部法治素养培训。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提供法律指导、案例宣讲、纠纷调解等法律服务。推动“村民参与”,引导村民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修订完善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严格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流程和公开制度。将“法治民意直通车”与“社情民意开放日”等相结合,打造“澜桥议事”“古樟议事”等优质“援法议事”项目,切实反映民声、表达民意、汇聚民智。强化“行政监督”,将党务、村(居)务、财务分项目分类别列入“两单一图”监督内容。全覆盖配备镇级法制审核专职人员,将村级重大决策、重要合同签订纳入镇级法制审核中。落实行政执法“综合查一次”改革试点,切实为基层减负。
二是广辐射、提素养,推进乡村法治文化工程。整合村(社区)法律顾问、普法讲师团等力量,开展“法治惠民进乡村”、“网络普法进乡村”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将非遗技艺融入法治元素,因地制宜创作法治评弹、打连厢等法治文化节目,创新核雕、苏绣、藤编等工艺品,开发“法治+非遗”研学游体验线路。实施乡村法治文化覆盖工程,打造法治公园、长廊、书屋等阵地集群,开展文艺演出、法治灯谜、徒步行等活动。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全区目前共建成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89家,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家。强化“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体系建设,推动参与基层法治实践,目前全区共培育“法律明白人”1954名,学法守法示范户84户。培育特色乡贤文化,深入宣讲道德风尚、法律法规。开展“吴中好人”“五好家庭”、家规家训征集等评选活动,提升乡风文明,推动乡村善治。
三是优效能、惠民生,推进乡村法律服务工程。优化完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中心与站点相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在村(社区)实现法律援助联络点全覆盖,建立热线、微信群、“无人律所”等线上服务网络。深化“法律+公证”一站式服务模式,推进远程公证服务点全覆盖。以现代农业、全域旅游、创新经济为重点领域,尤其是洞庭山碧螺春茶、枇杷等绿色产业,组织开展普法市集等特色活动,组建由法官、律师、调解员组成的“茶果产业司法服务团”,举办茶话会、法律讲座等。成立区基层法律服务行业法律服务团,开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公益性“法治体检”活动,守护好山好水好产业。持续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村村行”活动等“关爱民生法治行”实事项目,深入推进法律援助惠民民生实事工程,畅通涉“三农”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实现“应援尽援、应援速援、应援优援”,助推共同富裕。
四是筑防线、塑品牌,深化乡村平安建设工程。构建以区级调委会为统领,镇街道调员会为龙头,村级解委会为主体,村民调解小组为基础,民宿、家事等行业专业调解组织为补充的五级调解组织网络,加强“庭所共建”,打造“一站式”解纷服务平台。运用“网格+调解”等特色手段,前端预防把控风险。配足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938名,建立岗前培训、跟班实训、等级评定、个案补贴等机制,储备一批调解人才。深挖民间调解资源,积极扶持“五老”人员成立个人调解工作室,吸纳乡贤、村民群众等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升级“诉调对接”吴中品牌,打造“复调融合”吴中模式,确保纠纷案件止于诉前、妥善化解,调处成功率保持在99%以上。组织开展“调解员入网格进万家”、“城中村”法律服务等主题宣传活动,切实提高人民调解首选率和群众满意度。
苏州市吴中区司法局 周淑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