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昆山市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树牢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理念,紧盯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探索实施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全周期管理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促进矛盾纠纷化早、化小、化实。截至目前,全市化解矛盾纠纷3948件。
一是事前织密预防网,隐患发现在早。以市人民调解委员会为核心,建立3个巡回调解室带动全市11个村(社区)调委会辐射点,重点打造商会、婚姻家庭、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等行业性专业性及顺丰等新业态企业调解线,在村(社区)建立调解组织形成覆盖全市的调解面,夯实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底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504个,专兼职人民调解员3023名。在各级两会、节假日等矛盾纠纷多发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滚动式、拉网式矛盾纠纷排查,对可能引发个人极端事件、群体性事件等重大矛盾苗头,逐一登记造册,定期跟踪化解、挂牌销号。针对环境保护、征地拆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出台,严格法律审查关,为规章政策制定当好“参谋”。
二是事中搭建联调链,矛盾化解在小。以市镇村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为杠杆,撬动多层级、多部门、多领域解纷资源集成。健全诉调、公调、交调、访调等对接机制,引导当事人优先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对于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加强与矛调中心的衔接联动,精准发力,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累计联合其他部门化解矛盾纠纷74件。深化“公证+调解”工作机制,促进社会矛盾纠纷合理分流、非诉讼化解。截至目前,共在调解中引导办证咨询100余次,引导公证申请30余件。推广“和为贵”“魏”你办、“桥”解纷等品牌调解室工作经验,建立更多个人调解工作室,提高人民调解的社会知晓率和群众认可度。充分发挥市镇两级矛盾纠纷调解指导专家库“智囊力量”,促进矛盾纠纷依法高效化解。
三是事后筑牢回访墙,成效巩固在实。建立纠纷调解回访机制,对于达成调解协议的矛盾纠纷,通过实地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了解纠纷当事人事后状态,并适时以案释法,保证调解协议执行到位,避免矛盾纠纷反弹。对于在矛盾纠纷防范化解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以提示函、建议书等形式,推动有关部门补缺位、堵漏洞,完善矛盾纠纷防范化解长效机制。创新纠纷化解后事后修复机制,倡导在解决矛盾问题的同时,开展法律援助和结对帮扶等工作。在一起损害赔偿案件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王某因长期患病,生活困难,巡回调解和属地调委会积极对接村(社区)及民政部门,帮助当事人申请补贴,解决生活困境。
昆山市司法局:侯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