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成立全国首家长三角生态环保“产业链+法律服务”联盟及公益基金,梁溪率先建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法律援助工作站,组建楼宇经济法律服务团,锡山成立大学生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
近年来,无锡市全面统筹依法治市工作,法治政府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法治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基层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法治之力护航城市高质量发展。
精准护企 积极构建法治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法治则是良好营商环境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梁溪区聚焦不同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与无锡市智能工业产业协会结对,以“智能制造产业链+法律服务”为核心,成立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团,创新打造“楼宇经济”等多个法律服务团队,为辖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法律服务。
“非常感谢法律服务团的帮助,听了律师及专家们的专业分析和案例分享,以后再与其他企业签订合作合同时会更加谨慎。有了他们的指导,我们在合规化方面一定会做得更好。”近日,在法律服务团对企业进行法治体检时,某品牌公司负责人李某直言获益匪浅。
据了解,该企业系无锡一家有着40年历史的著名企业。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法律服务团建议他多注意防范知识产权、智能物流纠纷等新风险,遇到问题可考虑选择仲裁形式解决,开出合规化“处方”,为企业合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积极鼓励各地将法律服务与产业链企业相结合,积极整合律师、基层法律服务者、法律顾问等资源,结合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打造各具特色的法律服务团,从‘专题培训提升意识-法律体检发现问题-方案导入解决问题’三个环节,帮助企业提前发现并解决经营风险与隐患。”无锡市司法局调研员陈官广介绍。
法治惠民 打造“一刻钟法治生活圈”
针对老年人多次集中反映的小区门口修路带来出行不便的问题,社区专门邀请居民代表、建设方代表、社区法律顾问一起“援法议事”,通过集体合议,一致同意在小区边侧开通便民小门的方案,受到了社区居民,特别是老人们的普遍欢迎。
近年来,“援法议事”成为基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紧扣便民惠民目标,创新法治服务、注重提质升效,既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又较好地实现法治惠民目标,全面增强群众法治建设获得感。
事实上,无锡全域构建“一刻钟法治生活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努力远不止于此——新吴区在日常化解纠纷的过程中,注重访调结合、法调结合、纵横结合,织密“人民调解+网格”的立体调解网;锡山区整合基层法治力量和法治资源,开设“鹅小弟说法”课堂,定期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指引等一站式服务……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法治便民惠民措施,无不向群众昭示:法律并不遥远,法治就在身边。
复议为民 提升法治无锡建设水平
窗口前移,延伸服务,推动行政复议窗口进驻区街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全域行政复议咨询联系点“全覆盖”,行政复议联系点、法律咨询窗口、行政调解窗口、法律援助窗口等无缝对接,在行政争议前端化解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也架起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
今年6月,在某商贸城上班的张某夏某夫妻二人行色匆匆地来到瞻江街道行政复议咨询联系点,反映自己的电动三轮车因停放问题被执法人员罚款的情况。由于在处罚中与执法人员发生口角,他们认为遭遇了不公正执法,要求申请行政复议。
工作人员首先安抚他们的情绪,同时联系梁溪区行政争议调处中心。工作人员调查认为,该争议产生的原因在于双方沟通不够,并着手搭建沟通平台,组织双方开展调解。在调解过程中,执法人员首先就执法态度向当事人道歉,并反复向其释明法律规范,最终获得当事人的认可并撤回复议申请,终止该案。
以法为绳明规矩,为民解忧显担当。随着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无锡各地紧紧围绕“复议为民”这一中心,着力把复议体制改革的成效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实效,“纾民困解民忧”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不断提升法治无锡建设水平。
江阴坚持行政复议申请“应收尽收,存疑先收”,灵活运用“现场+邮寄+平台”方式,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宜兴借助外部专业力量,通过府院联动购买服务,进一步落实专职调解员驻点工作,形成化解争议的合力;惠山建立健全分析研判、监督考核、约谈纠错等机制,加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培训;滨湖率先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连续三年实现行政应诉胜诉率与出庭应诉率均达100%……
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和成效,让法治信仰日益深入人心,法治社会的基础得以加强巩固,无锡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