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阴市司法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涵养法治,以法治沁润人心,着力打造法治文化创作、法治文化传播、法治文化阵地“三大品牌”,有力促进法治文化共建共享、惠民便民。
一是守正创新,创作法治文艺作品。创新载体,不断加强法治文艺作品创作。一批由广大基层普法、文艺工作者编创的普法舞台剧、法治小戏脱颖而出,如创拍《廖俊波》《传承》等普法微电影、微视频。这些法治文艺作品用法言法语讲述身边事,用法律法规解读法治热点问题,受到群众欢迎,有力地促进了普法工作提质增效。同时,不断加强法治文艺作品创作,在全市开展普法作品征集活动,积极引导和支持群众创作带有地方特色、地域特点的法治文艺作品,创新传播形式,展现地方特色。将法治元素融入锡剧,创作的普法三字经、普法歌、普法快板、三句半等促进了江阴法治文化作品百花齐放。
二是赓续传扬,弘扬传统法治文化。寓教于乐,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感受传统法治文化的力量。利用“三下乡”、农贸会、庙会、集市等时机,组织文艺小分队、普法志愿者、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开展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惠民法治文艺演出、歌舞表演、现场宣讲、集中宣传等法治文化活动。并发挥江阴市电影院线覆盖面广的特点,利用电影放映前10分钟,在片头前镶嵌宪法、民法典等主题普法公益广告和法治微动漫、微视频,着重宣传宪法、民法典以及与老百姓权益保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法律知识,有效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三是赋能添彩,打造法治文化阵地。法治长廊内镌刻的法治三字经吸引市民驻足品读;法治广场上,群众自导自演的普法情景剧一场接着一场;法治公园里,综合各类传播元素的法治宣传让广大市民受益匪浅。江阴市司法局合理利用广场、法治公园、景区等公共场所,充分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村文化礼堂、科技馆等公共场所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延伸阵地建设链条,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借力宗祠文化中“和”的内涵,将其融入纠纷调解、法治宣传工作,使传统礼仪习俗和道德约束成为村民日常行为规范,形成“宗祠文化+法治教育”模式,宣扬以和为贵的价值导向,化解家事矛盾、邻里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江阴市司法局 蒋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