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三举措注入网络普法新动能
2025-09-19 10:53:00  来源:法润江苏

“八五”普法以来,无锡顺应数字化趋势,将网络普法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探索“法治+数字”双轮驱动的基层依法治理新路径,建成网络普法平台12个,研发普法产品200余项,覆盖受众超千万人次,高标准承办2024年“全国网络普法行·江苏站”启动式活动,成为推动基层依法治理数字化、法治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一是技术赋能,构建“精准化”普法新体系。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打破传统普法“信息不对称”与“传播低效”的问题,构建“需求导向、精准匹配”的网络普法新机制。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普法工作平台”,打通市、市(县)区、镇(街道)三级数据采集渠道,实现“普法任务派发——进度跟踪——效果反馈”全流程线上闭环管理,让基层普法工作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提升治理流程效率。上线“无锡智慧普法网”,整合近3000条法院典型案例、司法局法律咨询服务、网信办辟谣信息、社会普法作品等资源,嵌入65家普法成员单位官方网站,打通群众获取法律知识的“最后一公里”,累计访问量突破100万人次。开发“网络普法大数据平台”,动态监测网民法律需求热点,先后针对“直播带货合规”等高频需求定向生产普法内容,基层法治宣传精准对接治理需求,网民满意度高达92%。

二是场景融合,打造“沉浸式”普法新生态。突破传统普法时空限制,将法治元素有机嵌入基层。一方面,融合生活场景,打造“网络普法主题餐厅”、“e咖壹路”普法咖啡角、“法治小游园”等新型阵地,通过趣味互动吸引群众参与,让法治宣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体验”,逐步培养群众的法治思维;在街道广场、居民楼道、农家书屋等地建设“网络普法主题小游园”,设置共享书架、留言板,累计收集并解答群众法律疑问800余条。另一方面,融合出行场景,开通“税法号”等普法游船2条、“农民工学法”等普法公交专线4条、“法治号”主题地铁3列,每年累计覆盖乘客超600万人次,实现“出行即学法”。同时将法治宣传与游客体验深度结合,在鼋头渚、灵山胜境、三国水浒城、拈花湾等10余家核心景区打造“沉浸式”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民宿,在惠山古镇打造非遗网络普法市集,借助泥人、锡剧等非遗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推动网络普法融入景区场景、走进游客群体,吸引游客参与达10万人次。

三是同向发力,构建“多元化”普法新格局。打造“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网络普法协同机制,整合基层治理的多元资源,形成依法治理合力。由市委网信办、市司法局等20余家单位组成联席会议,出台《网络普法责任制清单》,将网络普法纳入意识形态评价体系。建立“网络普法联动机制”,每年实施跨部门重点普法项目30余个。整合全市4000余块户外电子屏、3000多个小区数字门禁,常态化投放普法宣传内容,营造“万屏同播”法治氛围。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组建网络清朗志愿者联盟5000余人,开展普法服务2000余场;鼓励互联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联合研发普法数字产品百余项;协同江南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充分发挥人才与学术优势,打造法律援助平台和普法课程,形成“人人参与普法、人人助力治理”的格局,让网络普法成为链接政府、社会、群众的纽带,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法治动能。

无锡市司法局 罗一丹

编辑: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