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性工作。在“八五”普法规划的深入推进中,淮安市以系统性谋划、创造性落实,交出一份亮眼的“法治答卷”:全民法治观念显著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逐年攀高。
近年来,淮安先后入选“营商环境全国标杆城市”,高分通过全国首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验收,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建设获国家试点推广,“财政奖补直达市场主体机制改革”治理经验走向全国。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是淮安孜孜以求坚持普法与治理并重、法治与德治融合的生动实践。
构建“大普法”格局,法治根基愈筑愈牢
“这份提示单来得太及时了!”2024年4月,淮安市洪泽区市场监管局收到区法宣办发出的《普法责任制提示单》后,立即组织开展送法入企活动,通过案例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为100余家纤维新材料和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宣讲《产品质量法》《特种设备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半年后,全区纤维新材料企业违法案件同比下降47%。
淮安将普法工作作为法治建设的“先手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当地把普法工作任务分解为年度计划和普法责任清单,明确10项共性任务,动态调整230余家普法责任单位和500余项个性普法任务,通过“提示单+督办单+评价书”闭环管理压实工作责任。每年对市县两级300余家国家机关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公开晾晒普法成绩单,着力提升普法工作实效。
为确保普法工作常态长效,淮安将年度普法工作要求纳入各级党政主要目标考核,常态化制发普法责任制提醒函,对各地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点对点推进和面对面指导,确保共性任务和个性清单均能高效推进。近年来,淮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从93%上升至100%,实现全市行政案件败诉率下降超10个百分点。“一把手出庭又出声,让我们看到了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心和行动。”某企业代理律师张扬表示。
在淮安市清江浦区水韵天成小区,“法律明白人”徐逸轩成功调解一起电梯加装纠纷。“18户居民,18种想法。”徐逸轩拿着《民法典》挨家挨户讲解物权规定,最终促成共识。
矛盾纠纷有地方说、化解纷争有人管、释法析理有渠道……淮安市司法局联合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团委妇联等部门组建300余人的专业普法宣讲团,培育“守护花开巾帼律师联盟”“西游课堂法护青春”等60余支行业特色普法队伍,扶持“志西法治文艺说唱团”“恒球普法工作室”等民间组织,累计开展普法活动超5万余场,覆盖群众达百万人次。“法律明白人”培育模式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司法部案例库的指导案例。
坚持分类施策,法治素养全面提升
淮安坚持“抓关键少数、促绝大多数”,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普法方案,有力保障了全民普法工作走深走实。
领导干部“带头学”。围绕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学法用法规范化、精准化、常态化建设上持续发力,聚焦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重大政治任务,编制《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打造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常委会和常务会学法、市委手机党校学习平台法治课程等20多个载体,实现全市党委中心组学法、行政执法培训全覆盖。实施“淮上述法”季季行活动,建立行政复议“一案三审”“错案三查”等五项机制,法治已成为领导干部履职“必修课”。
青少年“源头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24年12月4日清晨,涟水中学3000余名师生共同诵读宪法条款。淮安建立市、县、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和大、中、小、幼思政联盟体系,全市474所中小学配备法治副校长全覆盖。打造以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为核心的“一核多点”式青少年思政教育资源网,建成15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举办宪法晨读、模拟法庭大赛、法治书画、“宪法卫士”等特色活动380余场次,吸引学生逾5万人次参与。“法话西游”漫画被最高检定为全国巡讲教材,法治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
市民群众“全覆盖”。淮安发挥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等平台作用,开通特殊群体法治服务绿色通道。针对农民工、老年人等群体,开发普法作品360余个,开展“送法入户”活动1万余场;设立37个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打造金湖、涟水等5个示范点,提升普法精准性;深化新业态从业者法治护航,创新打造“爱骑之家 调援驿站”,为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新业态从业者定制“法律课堂”。
突出文化浸润,法治信仰更加坚定
“法治文化氛围越来越浓。”淮安白领张女士说,她家附近有宪法主题公园,乘坐法治主题有轨电车还可以扫码参加宪法知识竞答。通勤路上学法律,既有趣又长知识。
法治阵地连线成网,让老百姓随时随地学法。近年来,淮安沿大运河、洪泽湖打造“方寸法韵”“运河之门”淮河法治文化主题公园等法治文化景观,开发周恩来与法治展馆、苏北小延安等13条红色法治旅游线路,设立“法话西游”研学基地,开通“法治号”“税收号”“国家安全号”等法治主题有轨电车,建成全国法治教育基地1个,各类法治宣传阵地1844个,实现了法治文化阵地市县镇村四级全覆盖。
在淮安区农民画院,农民画家潘金云正在创作《民法典》系列画作,该系列作品已巡展100余场。“把相邻关系、土地承包等法律知识画进画里,老乡们看得懂、记得住。”潘金云解释说。
为了将法治文化更好融入群众生活,淮安连续8年开展“百场法治文艺进基层”活动,送演770余场,覆盖全市100余个镇街惠及群众30余万人次。创作《审牛案》《村里有个管得宽》等法治文艺作品,获江苏艺术基金扶持。推动非遗剪纸、农民画等艺术形式与法治融合,打造26个24小时不打烊“法治微书吧”、建成16个镇街“法治影院”,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法治温度。
普法工作既要“走心”,也要“走新”。围绕法治宣传各类主题引导创作微视频、动漫、书画、摄影等作品,《民法百年》《我与宪法的故事》《宪法十二时辰》等分获全国、省级奖项,推出《女儿国国王的财产属于谁》等西游普法IP作品,网络点击量超8000万。《心中的他》《明白》等普法视频被司法部视频号推广,西游网络普法IP内容入选2022年度全国网信系统优秀网络普法案例。创新“互联网+”新媒体便民普法新模式,“洪小蟹”直播、宪法“弹幕”等创新形式让普法“潮”起来。
推动普法善治,法治红利持续释放
推动普法与治理深度融合,淮安把法治作为高质量发展“稳定器”。
乡村治理“更有力”。实施村(居)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创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4个、“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1130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1个,培育“法律明白人”1.2万名。推进“一村一策”法治薄弱村(社区)整改,首批48个法治薄弱村(社区)实现全部销号。13个基层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被司法部采用。
营商环境“更优化”。持续深化依法治企,组织开展法治体检“访听解”“法润淮商共创共赢”“法律托管”等系列法治惠企活动。编印《民营企业全流程法律风险“百问百答”》,梳理风险点400余个。出台涉企不予、从轻、减轻行政处罚和不予行政强制措施的“3+1”清单制度,推动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执法行动。近年来,累计服务企业2万余家,帮助企业避免和挽回损失5亿多元。2023年,淮安跻身“营商环境全国标杆城市”。
网络空间“更清朗”。持续推进“清朗”系列专项治理行动,依托全市15个传统广播电视法治栏目,整合1.2万余名普法志愿者力量,对“网络直播、短视频乱象”“网上诈骗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规制,强化网络生态治理。全市18个政法系统新媒体账号登上全省政法系统新媒体影响力榜单,线上普法覆盖超500万人次。
从“纸面”到“地面”,从“独唱”到“合唱”,淮安“八五”普法以机制创新、文化浸润、治理升级,绘就了一幅全民守法的“富春山居图”。站在新起点,淮安将继续以法治之力护航高质量发展,让法治理念融入城市血脉,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淮安智慧。